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8部分

所謂核心區即是以香山為主的太平軍主要地盤;邊緣區就是香山周邊的地區;淪陷區即清軍佔領區;友軍區自然是指被明軍控制的地盤,而中立區則是指那些被既沒有歸附滿清也沒有歸附南明的勢力地盤。

太平軍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證核心區不受清軍威脅,核心區的百姓也絕對不能受到太平軍的侵犯。而邊緣區內的勢力必須接受太平軍的指揮(主要為新附兵),太平軍可以預設邊緣區自主徵糧徵稅,打太平軍的旗號,在清軍進犯時也提供保護,前提就是邊緣區的勢力必須向太平軍交納一定錢糧。同時,太平軍也會約束邊緣區勢力對當地百姓進行保護,而不是一昧殺戮搶掠。

太平軍要馬上建立和友軍區的聯絡,同時也要和那些中立區的勢力達成一定程度意向,只要中立區的勢力沒有明確倒向滿清,太平軍就不會對對方用兵。至於淪陷區,則是太平軍今後用兵主要方向,對於淪陷區內的百姓,太平軍原則上是不會殺害。

關於如何對淪陷區百姓這一點,周士相說得比較模糊,他準備將王應華的事情處理後,再和宋襄公他們好生商量一下日後在淪陷區用兵的注意事項。

周士相急於想得到俘虜的降官和讀書人歸順,是因為他急需要這些人幫助他治理香山,構建太平軍的文官系統。

周士相從來不認為武人就只能打天下,而不能治天下。在他看來,一個完善的政權應該文武並重,文官既是武官,武官同樣也是文官。文武的區別不應該只是看他管的是民還是軍,而是應以識不識字,能不能看懂公文,能不能依制度辦事,能不能就事發表自己的見解來區別。

一句話概括,周士相眼中的武人不過是不識字的提刀人,只要識字的提刀人都可稱為文人,而不是這人當的是什麼官,哪怕他只是個把總,只要他識字,看得懂上頭髮下的公文,那麼他就是文官,而非是武官。

文官為帥,武官為相;文官能騎馬拉弓,武官能提筆賦詩司,這看起來很荒謬,但事實上卻是儒家教導的核心所在,六藝便是這理念的基礎,出將入相才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

然而現實卻是這個時代的武人大多不識字,識了字的,哪怕官至總兵,爵至王爺,在世人眼中也還是武官,而非是文官的一員。文貴武賤這種歪曲了儒家思想的理念幾百年來大行其道,若不逢亂世,武人的地位卑下到令人無語。

周士相想要打破這種畸形的文武觀,想要建立太平軍的文武兼併政權,就必須要一大批能文能武的人來幫助他構建這個政權,充任各級官吏。可問題是他的夾袋中沒有這種人,或者說這種人少得可憐。

培養太平軍的文武官員是未來太平軍發展壯大的關鍵所在,晉王李定國、蜀王劉文秀和孫可望及當年的艾能奇便是張獻忠在大西軍中培養出來的新生代,爾今已然扛起大西軍的重擔,更成了大明王朝最後的棟樑。如果孫可望沒有異心,周士相相信這位大西軍會盟的共主肯定在史書上的成就不下於李定國,畢竟孫可望才是張獻忠的真正繼承者,大西軍真正的領袖!

周士相常感手下人才匱乏,爾今香山和太平軍的一切都是他一手強行推動,儘管有宋襄公和廖瑞祥不遺餘力的幫助,可實現起來還有困難重重,這其中的原因便是沒有得力的基層官吏輔助。

光靠一個權力下鄉的架構還不足以支撐起太平軍在香山的發展,必須要有足夠的官吏維持這個構架,並不斷充實擴大下去,太平軍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錢糧、人力供給,獲得穩定的後方,才能在和清軍的不斷戰鬥中堅持到底。

教育培養這一塊,周士相已經在做,但正如新會縣衙僅有幾個秀才在幫著廖瑞祥維持縣衙運轉一樣,教育這一塊也是步步艱,很難讓教出來的學生達到令周士相滿意的地步,更休說教員力量奇缺,教材奇缺。況且,香山縣的教育不過年初才著手,等到那些學堂裡的孩子真能成長起來,最少還要幾年時間,在這幾年,周士相就必須獲得那些現成的文人來幫助。

俘虜的降官和讀書人就是放在周士相嘴邊上的寶藏,他不能因為對方的不肯歸順而將人殺了,他必須要讓這些人替自己服務,哪怕他們不情願也得讓他們暫時低下頭來為己所用。

周士相讓徐應元把王應華提了過來。

(未完待續。)

第三百二十八章 殺人解決問題

王應華被帶過來時,只掃了周士相一眼便將頭扭到一邊去,腦袋微向後仰做出一幅忠臣義士模樣,只差破口呸周士相一臉口水了。

瞎子李大喝一聲:“見了我家大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