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大家了。(未完待續。)
今日無更,莫等。
其實我很清楚後面要寫什麼,我腦子裡還有太多的東西要寫,有太多令我激動不已的場景要去描述,但最近我的確就是卡文了,重度卡文,這個真的很無奈。由音樂切入影視這一塊兒,我始終沒有很漂亮的切進去,至少是沒有如我預想中的那般精準,由之遷延至今,終成心腹之患。最近就只好一直憋、憋、憋。
今天要是繼續憋,還是能憋出三五千字的一章來,但這樣不是辦法。
文思噴薄寫出來的東西,和一點點憋出來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所以今天不寫了,明天也不寫了,請這兩天假,一來寫到現在235萬字,算是漫漫長路走了一半,我也需要歇歇精神,二來,我需要讓腦子徹底從碼字這件事情中抽離出來,站在另外的角度考慮一下接下來該怎麼寫。
兩天後咱們再見,對不住了。(未完待續。)
第三十二章 二十年一個迴圈
2000年1月18日。
順天府柯達劇場外,長長的紅毯一溜兒鋪過去,足足九十九米,記者拍照區長槍短炮架得密密麻麻,觀眾區則雲集了少說幾千名自發來看明星的影迷。
下午三點半,走紅毯正式開始。
比之西方國家而言,國內的娛樂行業起步較晚,最初學習過一段西方國家的經驗,從電視臺、電影到音樂唱片,莫不如是。
但後來,在八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國內又經歷了一波反思,開始排斥西方的東西,進行了一場所謂的“文藝界去歐美化”改革。
這一場改革的影響力極為深遠,在音樂來講,它使得國內音樂開始由原本的純民族性的戲劇風和甜歌等類別,與歐美舶來品,其實就是大量借鑑和模仿西方音樂的作品所形成的兩極分化與對抗,轉向探索華夏民族自身的文化。
民歌、民謠、鄉謠等擁有著濃郁華夏風格的音樂,就是在這一時期開始蓬勃發展,並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在歌壇獨領風騷,也造就了一大批諸如劉明亮、甄貞這樣的頂級歌星。
在影視市場而言,也是在那一時期,國內也開始極力擺脫對歐美作品的簡陋模仿,開始探索自己的民族風格,併產生了相當多的一批精品和卓越的流派,真正奠定了國內影視發展的雄厚根基。
電視劇方面,從當年的《水滸傳》,到後來的《奇俠張三丰》,再到之後的馮玉民執導的《西遊記》,再加上當年相當多一批的歷史大戲和充滿鄉土風味的農村故事片,使得國內電視劇行業徹底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而在電影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秦渭和杜維運這兩位大導演為首的一批人的脫穎而出,那一批導演,以各自獨特的風格,先後在國內和國際形成巨大的影響力,一方面使得國內電影行業開始贏得國際聲譽,另一方面,也的確是為國內電影市場的發展,奠定了根基。
當然,代價就是有那麼一批老派風格的導演,在這一時期開始逐漸被秦渭等人取代,他們或被迫轉型,去探索新的道路,以迎合這場改革,和改革背後國內民眾審美情趣的逐漸轉移,或者就是直接被淘汰,只能逐漸轉向幕後。
而在秦渭和杜維運等人崛起之後,緊接著就是趙美成的都市生活喜劇,在大銀幕上大放光彩,而與他不差前後的,又是劉承章的崛起,趙美成的電影裡,慢慢的都是北方的地域文化,而劉承章則是典型的南派風格,細膩華美,卻又有些劍走偏鋒。自此起,國內電影市場,百花齊放。
由此所帶來的,則是整個電影市場二十年的高速增長。
一直到1997年,國內電影票房達到了驚人的80多億華元,摺合美元合計40億,成為當年整個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單一票房市場。
時至今日,這一場改革的威力,已經達到巔峰,但巔峰之後,卻顯得有些後繼乏力了。於是,先是電影市場,現在又輪到了音樂唱片市場,紛紛開始出現大幅度的衰退,甚至是……崩潰。
而且,這還並不只是單純地體現在電影市場在98年的突然大衰退,也不單純只是唱片市場在99年終於出現了負增長上,最主要的是,原本的“非主流”透過改革,獲得了“主流”的地位,符合了當時人們的審美需求和娛樂需求,但時至今日,當初一躍成為“主流”的那幫人,和他們所倡導的藝術,已經又一次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
飛速發展的國民經濟,日益提高的國民收入,以及越來越開闊的眼界,都使得國內民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