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部分

回顧這段歷史,儘管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知識分子(主要是“右派分子”)的平反工作也有差強人意的地方,如反右鬥爭中55萬右派分子只有90餘人不予平反,也就是說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八以上搞錯了,卻出於某種政治考慮,不顧判定事物的量與質的關係,堅持說反右鬥爭“是完全正確和必要的”,只是“嚴重地擴大化了”。既然以上都搞錯了,怎麼能說“完全正確和必要”,僅僅是“擴大化”了呢?儘管存在著這樣一些瑕疵,然而中央為知識分子平反所作的大量工作,是有目共睹的。它為糾正長期以來被醜化了的知識分子形象,為提高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也為全國人民重新重視知識,重視人才,籍以實現現代化,起了巨大而深遠的作用。

知識分子新理論在撥亂反正中形成(1)

早在1975年鄧小平第一次復出時,針對“文化大革命”中的極左輿論,如“知識越多越反動”、“知識分子是臭老九”,“不學ABC,照樣幹革命”,以及對知識分子的種種迫害行為,他在聽取中國科學院的工作彙報後,肯定了《科學院彙報提綱》(草稿),鮮明的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對有水平的科技人員要愛護,發揮其作用”。後來在國防工業重點企業會議上,又講:“要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要搞三結合,科技人員不要灰溜溜的,不是把科技人員叫‘老九’嗎?毛主席說‘老九不能走’,這就是說,科技人員應當受到重視”,“要給他們創造比較好的條件,使他們能夠專心致志地研究”。同年8月18日,國務院討論國家計委《關於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問題》時,鄧小平提出:“隨著工業的發展,企業的科技人員數量應該越來越多,在全部職工中所佔的比例應當越來越大”,要解決知識分子用非所學的問題,發揮他們的技能。在隨後颳起的“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中,鄧小平的這些正確主張,統統被“四人幫”批判為復辟資本主義的“大毒草”。

粉碎“四人幫”以後,鄧小平在撥亂反正中,不僅堅持了上述正確思想,並且提出一系列關於知識、知識分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觀點。如在批判“四人幫”對教育戰線的“兩個估計”中。鄧小平針對1971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批發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說:“《紀要》裡講了所謂‘兩個估計’,即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戰線是資產階級專了無產階級的政,是‘黑線專政’;知識分子的大多數世界觀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的,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個問題究竟應該怎麼看?”,“‘兩個估計’是不符合實際的,怎麼能把幾百萬、上千萬知識分子一棍子打死呢?我們現在的人才,大部分還不是十七年培養出來的?”“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縱觀這一時期鄧小平的言論,逐漸形成了一整套關於新時期知識分子的理論、方針,其要點是:

1、搞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要上去。“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因此,必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由此可見,新時期知識分子理論、方針的出發點,與“文革”中和“文革”前有了根本的變化。過去儘管對一部分科技知識分子,主要是搞國防科技和尖端技術有關的知識分子,也還是很重視、很重用的。從總體上看,是為了搞階級鬥爭而團結、利用和改造知識分子,團結和改造、批判和利用的矛盾始終不能解決。新時期放棄了對知識分子“團結、教育、改造”的方針,而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搞現代化做出發點,認識和對待知識分子問題。

2、在培養人才上,不再強調“以階級鬥爭為課堂”,“在階級鬥爭的大風大浪”中和“生產鬥爭實踐”中培養人,而是看重系統的正規的學校教育。鄧小平透過批判“兩個估計”(即:“文革”前的學校都是資產階級專政,教師都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糾正了否定學校正規教育的錯誤觀點,恢復了高等學校的考試製度。1977年,全國約有570萬青年參加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全國各大專院校從中擇優錄取新生273000名。為即將開始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培養了一大批有生力量。

3、改變過去從知識分子與階級的隸屬關係視角所做的形而上學分析,堅持“馬克思曾經指出,一般工程技術人員也參與創造剩餘價值。這就是說,他們也是受資本家剝削的”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特別是現代化大生產,“勞動生產率有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