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馬利亞共和國位於非洲大陸最東部的索馬利亞半島上,面積近六十四萬平方公里,人口1040萬(估計的數字,沒有辦法去統計。),北臨亞丁灣,東瀕印度洋,西與肯亞、衣索比亞接壤,西北與吉布提交界,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西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終年高溫,乾燥少雨。海岸線長3200公里,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歷來是大國爭奪的戰略要地。
全國分為薩馬勒和薩布兩大族系。薩馬勒族系由迪爾(dir)、伊薩克(isaq)、哈威耶(hawiye)和達魯德(darod)四大部族組成。他們大部分是遊牧民,遍佈索馬利亞各地。
薩布族系由迪吉爾(digil)部族和拉漢溫(rahanweyn)部族組成,人口不多,聚居在索馬利亞南部的謝貝利河和朱巴河之間的兩河流域的沃土區,過著農牧結合的生活。除了薩馬勒和薩布兩大族系之外,索馬利亞還有一些較小的族群,主要是一些索馬利亞化的班圖人和斯瓦希里人。索馬利亞官方語言為索馬利亞語和阿拉伯語,英語和義大利語也通行。伊斯蘭教是索馬利亞的國教,屬蘇菲主義教派。
自1991年西亞德政權倒臺後,索馬利亞一直處於軍閥武裝割據,國家四分五裂的無政府狀態。國內各派打打停停,經過不斷分化組合,逐漸形成索馬利亞蘭、邦特蘭、拉漢文蘭和艾迪德等摩加迪沙派別四分天下的格局。
國際社會曾12次調解索問題均無結果。《過渡憲章》簽訂以後,索馬利亞惡劣的政治環境出現轉機現象,不過,儘管過渡聯邦政府的領導人受到索馬利亞人民的歡迎,由於派別衝突的問題,過渡政府至今未能進駐首都摩加迪沙,只能在喬哈爾、拜多阿辦公。地方政治軍事派別格局稱雄局面沒有實質性變化。
目前該國主要有三股勢力,過渡政府、軍閥聯盟和教派武裝。雖然目前索馬利亞的大部分地區都由2004年10月成立的過渡政府維持,但是軍閥聯盟和教派武裝都不支援這個政府。首都摩加迪沙成了幾派勢力爭奪的焦點,暴力事件時有發生,致使過渡政府不得不搬到首都之外辦公。各部族間的利益糾葛錯綜複雜難以撇清,這個東非國家仍處於各類政治派別的混戰當中,孱弱無力的索馬利亞過渡政府根本無法控制這個軍閥林立的國家。
據2004度經濟季評,索馬利亞人口有1040萬,自然增長率2。2%,絕大部分是索馬利亞人。全國分薩馬萊和薩布兩大族系。薩馬萊族系佔全國人口的80%以上,分為達羅德、哈維耶、伊薩克和迪爾四大部族。薩布族系分為迪吉爾和拉漢文兩大部族。這六大部族又分為幾十個次部族。
不過這些部族現在和李嵐沒有多大的關係,因為他現在所在的地方是在索馬利亞的東北角,也就是索馬利亞海盜最多的地方。往北就是亞丁灣,一個世界矚目的地方。距離他所在只有三百多公里的地方,是索馬利亞為數不多的大城市——博薩索。
索馬利亞的主要人口一般都聚集在城市的周圍,而索馬利亞主要的城市並不多,除了部族聚集地外,很少有小鎮的存在。
李嵐所在的地方,可以算是屬於博薩索聚集地的最邊緣,甚至連邊都看不到,除了那些擁有駱駝群的索馬利亞有錢人外,很少有人會來到這種地方。這也是李嵐來到這裡幾天,都沒有被人發現的原因。要是李嵐所在的地方是天朝,別說滿天的衛星關注,就是人們的正常走動,不被發現可以稱得上神奇兩字了。
透過這些天的逐漸瞭解,李嵐也對這個國家有了一些基礎的認識。
經濟以畜牧業為主,是世界上人均佔有牲畜最多的國家之一。約80%人口以畜牧業和半農半牧業為生。牲畜多羊、牛,也是世界駱駝最多的國家。以遊牧或半遊牧方式為主。耕地主要集中在南部朱巴河和謝貝利河流域。農作物有香蕉、甘蔗、棉花、高粱、玉米等。特產**、沒藥和阿拉伯樹膠。為世界最大的香料生產國之一。
工業有食品、捲菸、皮革、紡織、製糖、建材、魚肉罐頭等企業。開採綠柱石、石膏、鈾礦,尚未開採的礦藏有鐵、錳、鈮、鉛、鋅、錫等。牲畜及其產品佔出口總值80%以上,香蕉為第二大出口商品,還出口皮革、**、沒藥和魚品等。
進口機器、車輛、糧食、日用品等。境內有唯一一條鐵路,是70年代中華援建的,陸上運輸以公路為主。
索馬利亞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經濟以畜牧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70年代初,由於國有化政策過激,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經濟嚴重困難。80年代,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支援下,調整經濟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