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是一個知天命的人,從不讓奴婢們幫忙拔白髮,長了便長了,沒什麼了不得的。用她自己的話說,即便不想服老,卻也已經老了。徒勞掙扎是沒有用的,莫不如看開一些。
下午吳嬤嬤和敬敏回來的時候,她正奉了太后的命,去翎王府給蔡妃送賞賜,沒能及時在宮裡,但反而也是個幸運。若是當時她在慈寧宮,涉及到她侄孫女兒的事兒,未免有些左右為難。
聽敬敏說,太后讓蔣忠義傳旨了一封密旨給宸王,無人知道那道懿旨中做了怎樣的吩咐。已至夜深,想要知道太后究竟對馨蘭作何處置,要麼就是直接問太后,要麼,就只能等明天了。
如果明天從宸王府裡傳來的,是馨蘭已死的訊息……也沒辦法,這是她自己的命數,旁人管不了也幫不了。但到底是因為她的緣故,馨蘭才得以入宸王府,如今若真的遭難死了,九泉之下,她的確無顏面對祖先。
已至此時,若太后真下了那由著宸王賜死馨蘭的懿旨,一切便早已成定局,不是她能左右得了的。
聽吳嬤嬤和敬敏說了王府裡的情況之後,她相信馨蘭的確做了這樣的事。馨蘭做出這樣的事情,她心中很是不滿。對馨蘭失望,知道她是罪有應得,便不想要向太后求情。又忙活了一會兒,事情也就擱置下來。
此時夜深,慈寧宮裡靜得可怕,讓她這原本不想管的心,此時反而猶豫起來。
人老了,顧念得便多了,這些年輕的時候不太在意的親情,到老了,反而愈發珍重起來。
年幼的時候,爹孃為了給哥哥娶親,為了官府的一點點賞錢,便將她做為良家子送進宮裡來,自此對她不聞不問。
待到從年滿還鄉的一個同鄉宮女兒的口中,聽說她伺候了皇后娘娘,飛黃騰達了,便又變了個態度,每年可以在北宮門見半個時辰的時候,都會來探望她。她也做得不差,你們既然有心來看我,總不好讓你們白花車馬費,因而每次都給他們一些銀錢。
後來爹孃死了,便換做哥哥一家來探望。前兩年哥哥也死了,便換了侄兒一家來探望。她侄媳婦兒許是個不願意巴結的,每次都只是託了她侄兒帶些有心意的東西過來,自己卻從未來過。直到馨蘭入宮後、被太后賜給宸王的那一年。
半個時辰裡,說了好多掏心窩子的話,都是對她的感激和對女兒的惦念。感激是客套話,話裡話外,她聽得出來,她侄媳婦兒可不是感激,而是埋怨。埋怨她侄兒把女兒送進宮、埋怨她在太后跟前做事連累了人。只是事已至此,無從更改,便不好言說出來,只能指望著她多多照看馨蘭。
之前她對馨蘭,的確頗為惦念照顧,每每有機會,也對她著意教導。讓她莫要爭寵、莫要失了本心。可不成想,卻還是出了這樣的事情,讓她如何不心寒?
“喚雲,擔心你侄孫女兒呢?”太后自銅鏡中見薄嬤嬤心思沉重的樣子,就知道她一定是在擔心薄馨蘭。
自己的親侄孫女兒,擔心是一定的。只是不願意自恃身份而向主子求情罷了。
“哀家已經讓忠義傳了旨意下去,這一會兒你侄孫女兒已無性命之憂。估計只是被老三降了位份而已。不礙事的……有哀家這一道旨意在,她的位份再怎麼降,也只是明面兒上的,內裡,誰不是心明鏡兒似的?反而抬高了幾分。”太后道。
薄嬤嬤聽了,忙跪地叩首道:“奴婢多謝太后恩恤!馨蘭犯下這樣的罪,太后卻仍舊饒了她一命。太后對奴婢恩重如山,奴婢縱死無以報答。”
太后起身往寢床那邊走,邊道:“起吧,你我之間無需多禮。”
聽得太后的聲音有些許疲憊,薄嬤嬤便也不多說什麼,應聲兒起身。
太后道:“如今除了你侄兒一家之外,你也沒什麼親人了。哀家之前聽你說起他家的事兒,覺得他家倒是個挺明白事理的人家。若日後哀家走在你前頭兒,皇上放了你出宮去,你好歹還有個落腳之處。他們念在你給了他家女兒榮華的份兒上,總不好虧待了你。”
薄嬤嬤的眼淚兒在眼圈裡打轉,低聲道:“奴婢生死都追隨著太后。”
連爹孃都不疼她,這世上,對她恩重的人,就只有太后了。若太后真的走在了她前頭兒,她必定緊跟著太后而去。絕對不能讓太后在那邊沒個使喚順手兒的人。
太后嘆了一聲兒,道:“哀家知道你忠心……你這一輩子,都困在這未央宮中,身邊兒連個做伴兒的男人都沒有。如今老了,若有機會,還是應該出宮去,過幾年自在日子。人都說,落葉歸根。沒出嫁的姑娘,好歹也要葬在孃家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