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馬向北沿山繼續挺進,然而所經的道路殘缺不全,每逢絕路險壁全軍將士便得鑿山填路方能透過,以至於兩個月來僅僅行走了三百餘里。
盧龍塞位於徐無山麓的最東面,坐落於兩山之間,左側是梅山,右側是雲山。盧龍塞依山修築的城池,有三道城牆構成一個“日”字形的防禦體系。外圍主城牆高五丈,寬三丈,長一百丈,由石塊從裡到外整體碼堆而成,中心豎有一兩丈高城樓,叫望日樓。在主城牆兩端,依著山勢修建了輔牆,城牆上也各有一樓。矗立在梅山上的叫梅樓,修建在雲山上的叫雲樓。由兩邊輔牆開始,向更遠的山上延伸。西漢時期修建了一道大約兩百多里的城牆,用以防止胡族入侵,由主城牆向後一百步,在兩山之間,再築了一座高大城樓,城牆高寬皆與主城牆一樣,長五十丈,上有一樓名盧龍。兩邊以石牆與主城牆相連。兩側是兩列士兵營房。再往後,相距一百步,就是面對官道的新月樓。這道城牆高四丈,寬兩丈,長八十步,上有一樓叫新月樓,這裡兩側都是堆積糧草的庫房,馬棚和治療傷兵的木屋。
盧龍塞自從在東漢初年被廢棄後,一百多年都無人問津,完全廢棄在亂草叢裡,烏桓人騎馬根本靠近不了,也漸漸地忘卻了這裡還有一個要塞,儘管呂布派田疇整修此地,但為了瞞過烏桓人,盧龍塞外的荒草沒有根除,不過這難不倒呂布的五萬大軍以及精銳的工兵隊伍,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盧龍塞外遮天蔽日的荒草灌木全被清除。
呂布派出精銳斥候,將方圓百里的牧民全都屠戮乾淨,避免他們向蹋頓報信,隨後呂布大軍偃旗息鼓,晝伏夜行,三天後,驟然來到白狼山烏桓的王庭。
蹋頓此時還以為呂布大軍堵在北平難以到達遼東,他正領五萬人馬配合高句麗、扶余、三韓諸國人馬攻打遼東城,後方王庭空虛,僅有兩萬多殘弱,經不起呂布大軍一陣衝鋒,蹋頓的侄子樓班被張飛一矛刺死,另外的三個部落首領也陸續被顏良、文丑、徐晃斬殺,都不用呂布親自動手。
張遼領後續人馬火速跟上,接管了所有部落,願意歸順的接收整編,不願意歸順的戴上腳鐐充作勞役,田豫已經在原先中部、東部鮮卑的地盤經營了很久,有一整套完善的馴服遊牧民族牧民的辦法,他派來了兩千大漢牧民和八千漢化的鮮卑牧民,迅速接收了烏桓所有部落,把烏桓變成了一個建設兵團,以放牧、養殖為主,烏桓的地盤很快就變成了中華帝國的一個郡。
蹋頓聽到後方王庭被襲擊的訊息,趕緊說服高句麗、扶余、三韓三國的統領,說呂布必在白狼山,若是我們一起發兵過去,把呂布殺了,就大功告成了,那三個國家的統帥聽信了他的話,只留了小部分人馬虛打旗幟瞞住太史慈,四個勢力合兵一處共計十五萬人馬,浩浩蕩蕩殺奔白狼山。
在白狼山下,蹋頓看到呂布只有五萬騎兵,大喜,十五萬聯軍亂糟糟地殺向呂布的騎兵陣。
呂布勒馬登高一望,看到蹋頓的聯軍陣列不齊亂糟糟地不成章法,當真是烏合之眾,便對張遼下令:“敵兵不整,可以擊之!”
張遼、徐晃、張飛、顏良、文丑分五路下山,奮力急攻,蹋頓聯軍前驅人馬人困馬乏又亂遭一片,前面沒有一個將領是張遼等人的一合之敵,全都被斬落下馬,五個人領著後面的精銳騎兵,如劈波斬浪一般,蹋頓聯軍一片大亂,蹋頓措手不及,張遼拍馬斬蹋頓於馬下。(未完待續。。)
第852章 滅野豬皮的祖先
蹋頓一死,烏桓人士氣大潰,更加潰不成軍,紛紛請降。
高句麗、扶余、三韓諸國人馬見大勢已去,都紛紛潰逃。
他們潰逃路上遭到徐盛、丁奉、孫禮、鄂煥等小將率領的十萬步兵伏擊。
十萬三國聯軍往遼東城潰逃而去,太史慈、于禁領兩萬人馬從遼東城裡衝出,對三國聯軍夾擊。
三國聯軍最後潰逃回去的不足一萬,因為這個區域的人多半怕死,所以多半投降,寧死不降的屈指可數。
投降的俘虜的全部被押做勞役,接受改造,表現優異的才有機會轉為漢籍,成為中華帝國光榮的公民,表現一般及其以下的只能一輩子做勞役。
呂布和太史慈會師,整頓人馬,補充了部分烏桓騎兵,組成二十萬人馬,等待高順從後方透過盧龍塞運來糧草,即刻發兵攻打高句麗。
呂布留太史慈、于禁領五萬人馬收復樂浪郡,討伐南邊的三韓,留張遼、閻柔領五萬人馬料理烏桓後事,並防守扶余,呂布親領十萬大軍討伐高句麗。
高句麗東川王親自率領步騎五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