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之中將劉備寫得多麼禮賢下士,特別是在招攬趙雲這件事情上,更是不遺餘力,但劉和卻知道這些不過是羅貫中一廂情願的杜撰,與事實相去甚遠。
事實上,趙雲是在離開公孫瓚返回真定老家好幾年之後,等到劉備混在袁紹帳下與曹操打官渡之戰時,才來到鄴城投奔劉備的。也就是說,趙雲這樣出身底層的武人,當時實在是沒有出路,無奈之下才投奔到以前的老熟人劉備帳下。
趙雲與劉備之間的關係,更像是介於部曲和家將之間,他在劉備的陣營中的地位,不僅沒法與關羽和張飛相比,也無法與徐庶、諸葛亮等謀士相比。
說白了,劉備從頭到尾都是把趙雲當成了一個武藝高強的打手,讓其充當了自己的侍衛隊長而已!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後世很多人喜歡趙雲,卻發現趙雲在劉備陣營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戰績。
那麼,趙雲到底有沒有真本事,值不值得劉和如此用心和投入呢?
答案是有,絕對值得!
歷史中,趙雲見公孫瓚不是成大事的人,便藉口家中兄長過世而離開了公孫瓚,然後呆在老家靜觀天下形勢變化,結果公孫瓚果然敗亡。當時趙雲離開的時候,公孫瓚可是控制了幽州、冀州、青州和幷州的大部分地方,實力比袁紹高出一截。從這件事,可以證明年輕時的趙雲具有獨到的眼光。
類似的例子,趙雲一身高超的武藝,不去投靠人才濟濟的袁紹,也不去投靠求賢若渴的曹操,後來卻投靠了當時還在為袁紹打工的劉備,結果劉備**絲逆襲成功,依然證明了趙雲的眼光很獨到。
趙雲的性格冷靜謹慎,則又是一種幹大事的品質。當時平定桂陽時,桂陽太守趙範被迫投降,擺下一個美人計,想把寡居的美女嫂子樊氏嫁給趙雲。不少人勸趙雲接受,不要駁了趙範的面子,而趙雲卻說:“趙範是被迫投降,其心難測。天下美婦人有的是,又何必找這樣麻煩。”後來趙範果然逃走,而趙雲卻絲毫沒受牽連。
但是,趙雲真正的價值,或者說最重要的長處,不在於他的武藝高強,不在於他的冷靜謹慎,而是他的大局觀。
劉備平定益州時,許多人都建議把成都的住宅和城外的田地桑園分賜給作戰有功的將士,唯獨趙雲不懼犯了眾怒,站出來大聲反對。
他對劉備說:“從前霍去病說過‘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樣慷慨激昂的話,如今國賊曹操尚在,我們理應淬礪奮發,力求進取,還不到貪圖享樂的時候;而且,益州人民飽受戰爭痛苦,應該把田宅歸還他們,使他們安居樂業才是。”
趙雲的這種認識和境界,比之那些小農思想嚴重的將領,抱著“我們跟主公出生入死,為的不就是榮華富貴”態度,相距何止千萬裡!
荊州之戰後關羽兵敗身死,劉備痛恨孫權,於是傾全國之力,準備順著長江前去討伐東吳。這個時候趙雲又站出來苦苦勸諫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如果先滅了魏,孫權自然歸附,不用再煩刀兵。如今曹丕篡漢自立,惹得天下有志之士憤慨,這個時候正是我們激勵人心,伸張正義的時候。”
“我們應該早日進攻關中,佔據河、渭上流險要之地,如此一來,則關東義士一定會起來響應和支援我們。可若是我們現在與東吳開戰,兵勢一交,不能馬上解決,最終得利的只會是曹丕罷了。”
趙雲對劉備的這一番分析,絕對是把握住了三國鬥爭的本質和核心,站在最高處來看待和處理矛盾問題,其大局觀念,比之諸葛亮也不差多少。
可惜,在劉備心裡,趙雲不過是他的部曲和家將,既不是拜把子兄弟,也不是軍師謀士,所以他根本就不聽,依然率領多年積累下來的兵力,出蜀伐吳,結果卻是夷陵大敗,最終飲恨死在了白帝城。
對於為將為帥者而言,這個大局觀,實在是最最要命的東西啊!
無論古今中外,各行各業,擁有大局觀的人,都是團隊中靈魂人物,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引領團隊的命運和未來。而縱觀三國所有武將,在大局觀上無人可以超越趙雲,唯一可以與他媲美的或者也就是魏將張遼,但張遼的武藝比他還是有差距。
有將如此,夫復何求?
劉和便是看中了趙雲的大局觀,當然了,他也很喜歡有些俊朗的趙帥哥,喜歡冷靜謹慎的趙酷哥,喜歡武藝猛到沒邊的趙子龍,喜歡忠誠不渝的趙將軍。
因為見到趙雲之後心中高興,劉和對於老爹劉虞的擔憂少了一些,倒不是說他沒心沒肺不關心老爹的死活,而是覺得如今身邊有了李嚴和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