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經過這次大災非但沒有失去民心,在劉義隆及時應對之下,再一次得到一波民心。 但是魏國卻正好相反,相州出現大量百姓失去土地,失去房屋,但是魏國朝廷並沒有及時應對,這些百姓最終成了難民。 不少難民湧向頓丘,他們對於魏國已經失去信任,他們想要去宋國生活,哪怕要一切從頭開始。 頓丘太守根據劉義隆的聖旨,將所有難民暫時安置在頓丘各縣,發放糧食。 但是隨著難民越來越多,頓丘太守不得不安排船隻送難民渡過黃河,安排到兗州。 兗州刺史早就得到了劉義隆的聖旨,所以早就安排好了,並且安排部分難民向關中遷移。 正好關中需要更多百姓,魏國這次送來這麼多百姓,劉義隆非常高興,不就是付出這糧草,等到他們都安排妥當,不僅增加關中的人口,還能加快關中的發展。 宋國這邊接收了大量百姓,魏國這邊朝廷下撥的賑災的錢糧不少都進入到各級官員看的腰包裡。 魏國百姓對於朝廷十分的不滿,但是不少寺院卻趁機從百姓手中收購土地,大肆招收僧侶。 等到訊息傳到平城,相州的陽平郡甚至激起民變,憤怒的百姓衝進館陶縣衙將縣令、縣丞全部打死,並且衝進糧倉將存糧全部搶光。 在駐軍趕來之前一鬨而散,領軍將領一看事情鬧大,只得向朝廷上奏。 當拓跋燾得知情況大發雷霆,當即派遣官員處理此事。 然而憤怒的百姓已經聽不進去任何話語,並且不少百姓曾經得到過宋國的好處,再一次失去土地讓他們憤怒不已,甚至有些人開始組織起來準備反抗魏國統治。 當朝廷派遣的官員到達,憤怒的百姓已經不受控制,他們在城外伏擊朝廷的隊伍。 侍衛奮起反抗官員才得以逃脫。 拓跋燾立即調兵平息民變,但是卻適得其反,民變愈演愈烈,大有形成起義之勢。 但是魏軍抵達後,百姓都已經逃進山林,還有些就此落草為寇。 還有一些扶老攜幼向頓丘逃去。 陽平郡如今變得極為混亂,拓跋燾不得不派遣奚斤前往處理亂勢。 經過近半年才將陽平局勢穩定,但是魏國朝廷威望在漢人百姓心中下降。 不少百姓開始向宋國逃去,他們很多都是青壯年,這讓魏國流失大量人口。 不少不想離開的百姓躲進寺廟,不少寺廟已經人滿為患,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將土地出售給寺廟。 當長孫翰查出這一切的原因上奏給拓跋燾,拓跋燾再一次有了取締佛教的想法。 透過這次事件,拓跋燾越發的對於佛教不滿,天災來臨,他們不僅不幫忙,反而背後捅刀子。 拓跋燾首先聚集大臣商討如何處理寺廟的問題。 “有些寺廟趁著這次洪水之際大肆兼併土地,廣收僧侶,不僅使大量百姓流失,還激起民變,朕打算整治寺廟,如果再放任下去,我大魏將面臨亡國之禍。” “陛下所言有些危言聳聽了,寺院大多自給自足,並不用朝廷出錢出糧,所以陛下過於擔憂了。” “陛下,說是寺廟引起此次民變恐怕是欲加之罪,還請陛下明查。” “陛下,如果連小小寺廟都容不下,恐怕大魏才真正面臨亡國之禍。” 拓跋燾聽後心中十分憤怒,但是卻只得隱忍。 他也知道如今還不能大力能治寺院,畢竟這次事件並不能直接證明寺廟的罪責。 拓跋燾退而求其次,下旨讓寺院捐獻糧食,並且讓部分僧侶還俗,並加入軍隊,如有不服從者直接剿滅。 這讓許多大臣不滿,但是聖命難違,只得利用自己手中權力盡量儲存一些寺院。 這也引起一些寺院的不滿,但是他們沒有辦法進行反抗,畢竟拓跋燾掌握著魏國的大權,手握雄兵,一旦觸怒拓跋燾,佛門將會有大禍。 於是不少寺院主動捐出不少糧食,遣散一些老弱的低等僧侶以應對拓跋燾的聖旨。 但是這只是拓跋燾的第一步,拓跋燾能夠穩坐大魏皇帝之位,並且和宋國抗衡多年,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自然不是易與之輩。 很快拓跋燾以擴軍為名再一次下令僧侶還俗,並且必須是青壯。 這次寺廟依然選擇妥協,在皇家威嚴之下他們也不得不妥協。 但是拓跋燾並不滿足於此,於是他秘密召見崔浩。 “崔卿,朕打算步步蠶食,然後削弱寺廟勢力,直到寺廟無法再影響朝廷的統治,這次他們太過分了,趁著大災居然擴大寺院,大肆招收僧侶,兼併土地,要不是朕下旨招兵,他們也不會讓那些青壯還俗。 還有他們招收大量青壯,這讓不少土地無人耕種,更是讓魏國兵源枯竭,可以說他們已經威脅到魏國的安定,所以必須解決。” “陛下,此舉必然會逐步削弱寺院勢力,但是寺院手中土地依舊很龐大,下次必須要從寺院拿出一些土地,否則那些百姓將無地可種,這樣我大魏就危險了。” “朕明白了,朕也知道劉義隆為什麼那麼重視百姓,但是朕真的做不到,劉義隆可以大肆屠殺世家,但是朕不行,無論他怎麼殺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