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崔浩如今在魏國的局面,離開平城的寇謙之此時已經來到相州州治襄國城。 寇謙之之所以離開平城,他看到如今的崔浩以及整個崔家都已經失勢,而且他推行道教,得罪了支援佛教的貴族,一旦崔浩徹底失勢,他必然遭到貴族們報復。 所以寇謙之就不告而別,給崔浩寫了一封信,獨自一人離開了平城,打算去宋國,他可是聽說宋帝劉義隆對於佛道都很寬容。 寇謙之雖然屬於道教,但是他並不排斥佛教,只不過魏國的佛教太過勢大,也是崔浩想利用他和他背後的道教打壓佛教背後的貴族。 寇謙之此時對於崔浩已經有些不滿,但是多年的交情寇謙之不想撕破臉,所以寇謙之選擇離開了平城。 來到襄國,這裡已經不復曾經的繁華,畢竟襄國不僅遭到過宋國的攻擊,還因為上次的大戰,不少青壯被招募到軍中,還有就是大戰消耗的糧草大多從襄國調集,使得襄國的糧價十分高,不僅如此,其他的商品的價格也隨之提高,這下整個襄國看起來蕭條極了。 寇謙之心中實在是不好,不管怎樣不能讓百姓因此生活艱難。 寇謙之來到一家客棧,他打算在襄國逗留幾日。 在襄國的街道上行走,寇謙之看著蕭條的街道心中有些不忍,但是他一個人又能改變什麼呢? 當初他遇“仙人”成公興,隨之入華山,採食藥物不復飢。繼隱嵩山,修道七載,聲名漸著。 天師道(俗稱五斗米道)自張陵之後,常被農民用作組織和發動起義的旗幟,統治階級對它懷有戒心,也深為當時士大夫所不滿,寇謙之趁北魏太武帝崇道抑佛之機,對天師道進行改造和整頓以迎合統治階級的需要。 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他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嶽,授以天師之位,賜以《雲中音誦新科之戒》二十卷,傳其服氣導引之法;令其宣此“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 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又稱太上老君玄孫李譜文臨嵩嶽,再授《錄圖真經》六十餘卷,及劾召鬼神與金丹諸秘法,命其輔佐北方太平真君(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領“人鬼之政”。 始光元年(公元424年),至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最初,太武帝對謙之獻書之舉漠然處之,“令謙之止於張矅之所,供其食物”。左光祿大夫崔浩以其“辭旨深妙”上疏盛讚。 “世祖欣然,乃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嶽,迎致其餘弟子在山中者”,翌年,於平城南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尊其新經之制,集道士一百二十人,每日祈禱六次。 太延六年(440),寇謙之聲稱太上老君復降,授太武帝以太平真君之號,帝遂改元為太平真君。 可如今,他倚仗的崔浩突然因為清河之戰徹底失勢,如今的魏國已經很難有他的立足之地,所以他打算返回當初修煉的地方。 嵩山,居五嶽之中,故稱“中嶽”,屬古都洛陽京畿之地,在登封縣北,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 中嶽後被封神為“中天王”。 中嶽有二山七十二峰,以太室山峻極、少室山五乳峰為最有名。 自漢武帝封禪中嶽之後,中嶽成為仙人道士的修煉之地。 西晉著名道士鮑靚曾登嵩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修煉成仙。所以,成公興、寇謙之也來到了嵩山。 他們選定在太室山石室修煉。成公興將全部修煉秘訣傳授給了寇謙之,寇謙之聰明好學,日益長進。 雖然恩師已經不在,寇謙之打算回去看一看。 一夜之後,寇謙之離開了襄國,寇謙之回頭望了一眼,然後頭也不回的向著鄴城而去。 經過幾日的趕路,寇謙之風塵僕僕的來到了邯鄲城。 邯鄲城以前寇謙之也來過,不過如今的邯鄲城已經不是昔日可比。 於是寇謙之更加堅定的想要見一見宋帝劉義隆。 於是只在邯鄲留了一晚,寇謙之就離開了邯鄲,向著嵩山的方向而去。 當寇謙之來到嵩山他曾經的跟隨恩師修煉的地方,回想恩師曾經說過:“你潛心道教,志向可嘉,但塵緣未了,七情六慾未斷,難赴仙路。不過,如果勤奮努力,將來可做帝王之師,亦為大器。” 想到此處,寇謙之心情複雜,終於醒悟,這幾年在魏國真是蹉跎歲月。 由於當初寇謙之並沒有帶領弟子前往平城,所以這次寇謙之將最得意的兩名弟子一起離開嵩山打算前往洛陽。 嵩山距離洛陽不遠,三日後,師徒三人來到了洛陽城。 進入洛陽,寇謙之三人感到了與眾不同,尤其寇謙之,之前他在平城可是見過魏國都城的。 “師父,這裡是真的繁華啊,和魏國比怎麼樣啊?” 寇謙之嘆了一口氣,道:“洛陽之盛,無可比擬。” 兩名弟子目瞪口呆,既然這樣,兩名弟子心裡多了更多的期待。 “師父,那我們怎麼能見到宋帝。” “為師自有安排。” 三人來到了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