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隆心中在構想,既然如今黃河以南、長江以北都為大宋領土,為何不提前修大運河,聯通黃河長江,以使航運更加便利。
尤其南方糧食可以快速向北方運輸,北方的各種特產也可以運送到南方。
原本大運河是隋煬帝大業元年至六年(公元605年至公元610年),隋煬帝動用百萬百姓,疏浚貫通之前王朝開鑿留下的河道,修成了隋唐大運河。
然而也因此導致隋朝民怨沸騰,再加上三徵高麗,徹底爆發,因而被大唐所取代。
雖然大運河的開鑿和三徵高麗是導火索,但是其中也有關隴貴族集團的推波助瀾。
劉義隆對此並不在意,他的打壓下,日後會不會有關隴集團還未可知,但是,大運河他如今打算讓他提前現世。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餘杭,後代透過浙東運河延伸至會稽。
其中邗溝段是春秋末期,吳王夫差調集民工開鑿邗溝。因途經邗城,故得名“邗溝”。
吳邗溝自古邗城之下起,城下掘深溝,引長江水北流,運河向北穿行於武廣湖和陸陽湖之間,東北入博芝湖,繼而入射陽湖,最後由射陽湖入北神堰合淮水,全長約400裡。
邗溝溝通了長江、淮河兩大河流,成為隋唐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如今這一段也被宋國善加利用,加快了宋國航運發展,也是宋國聯通江淮重要航線。
劉義隆的想法很簡單,先將黃河長江利用運河連通起來,再利用漢代開鑿的漕渠可以實現長江直通長安。
漢朝開鑿了漕渠,由長安引渭水入渠,沿南山山腳,一直通到黃河。
班固的《西都賦》說槽渠“泛舟山東,控引淮、湖,與海通波”。
還有就是秦朝建立後,秦始皇在湘桂之間開鑿靈渠,也可以善加利用。
其實現在各地有很多運河,都是漢代至西晉期間開鑿,有些已經年久失修,有些還在利用,劉義隆打算將可以利用的全部利用起來,至於那些年久失修的,有用處的,當然要重新利用起來。
隋朝運河是以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運河四個部分組成,其中邗溝如今已經在利用。
劉義隆的打算是將其餘三部分陸續開鑿或疏浚,畢竟有些前朝運河還可以使用。
通濟渠通濟渠滎陽的板渚出黃河,經鴻溝、蒗蕩渠、睢水溝通了江蘇盱眙境內的淮河,全長650公里。
黃河和淮河之間的水運,戰國時已為鴻溝所溝通。西漢以後,這條運道便逐漸被汴渠(即汳水)所代替。
通濟渠是隋大運河中最重要的一段,它分二段鑿成:一段自今河南洛陽縣西的隋帝宮殿“西苑”開始,引谷、洛二水達於河,大概循著東漢張純所開陽渠的故道,由偃師至鞏縣的洛口入黃河。
另一段自板渚,引黃河水經滎陽、開封間與汴水合流,又至今杞縣以西與汴水分流,折向東南,經今商丘、永城、宿州、靈璧、泗縣、泗洪縣,在盱眙之北入淮水。
通濟渠在今商丘以下趨向東南,直接入淮,這是與東漢的汴渠入泗不同的。
因舊漕渠自今徐州以,下,流經泗水。
由於泗水河道彎曲,又有徐州洪和呂梁洪之險,所以通濟渠改行新道,撇開徐州以下的泗水逕直入淮。
劉義隆則打算也是不流經泗水,直接入淮。
至於另一段,則依舊沿用隋朝的開鑿方向,依舊利用開陽渠故道。
至於永濟渠和江南運河則以後在規劃,因為劉義隆知道,這個工程還需要戶部的支援,戶部尚書餘澋那個老摳門,能夠同意第一階段的工程就謝天謝地就。
於是,劉義隆準備在大朝的時候提出這個設想,這本就是為了大宋更加繁榮,想必會得到支援。
很快,到了大朝的日子,劉義隆坐在御座之上,下方的官員則在高呼萬歲後落座兩側。
隨後,劉義隆道:“諸位愛卿,如今大宋雖然繁華,但是南北運輸多以陸運,不僅損耗極大,而且速度也很慢,朕打算開鑿運河,連通南北,這樣可以使南北貨物運輸更加便利。”
餘澋道:陛下,此提議確實有好處,但是我們大宋剛剛經歷大戰,如今又要開鑿運河,工程之大,戶部恐怕難以承受。
劉義隆眼角直抽,雖然早就預料這個老傢伙會反對,但是他這話說的沒毛病,不過劉義隆早有應對。
劉義隆道:“朕不是打算一步到位,朕也知道戶部的艱難,所以,朕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