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喜被攻破,訊息傳到平城,拓跋燾勃然大怒,不管怎樣,拓跋燾還是不希望丟失一塊土地。 於是他再次調集三萬兵馬以臨淮王拓跋譚為主將,支援河東,河東太守回京述職。 就在宋軍攻破聞喜第三日,絳縣兵馬和聞喜魏軍匯合,然後渡過汾水,並在渡口布置一萬魏軍,作為守衛,以防宋軍順利渡過汾水。 其餘魏軍則向著臨汾而去。 宋軍繼續進軍,並陸續佔據汾水西南河東郡除大陽之外各縣。 大陽此時也遭到了宋軍攻擊,平東將軍裴方明率領五千宋軍進攻大陽。 這邊,宋軍先鋒是長沙王劉義欣,他率領兩千輕騎兵,三千龍驤軍和五千步卒共計萬人,率先向絳縣前進。 這次的斥候依舊謹慎小心,宋軍也曾有因為鬆懈被魏軍鑽了空子,導致先鋒軍戰敗,劉義欣久經戰陣,這點警惕還是有的。 就這樣,宋軍斥候很快打探出絳縣已經是一座空城。 想必魏軍則知道,絳縣在汾水以南,無險可守,而且絳縣城小,不利於大軍駐紮,還不如放棄。 絳縣的一千魏軍則跟隨河東太守前往臨汾。 隨後,劉義欣率領先鋒軍進駐絳縣,隨後派人收集船隻,準備渡過汾水。 而汾水以東三縣,襄陵、楊縣、彘縣則上表請降。 劉義隆欣然答應,隨後下令大都督府派遣將領,吏部派遣縣令等官員。 幾日後,劉義隆率大軍抵達絳縣,暫時沒有進入城池,劉義隆則帶領眾將來到汾水之側。 汾河,古稱“汾”,又稱汾水,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 關於汾河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山海經》:“管涔之山,汾水出焉。” 之後,《水經注》:“汾水出太原汾陽北管涔山。” 《漢書·地理志》汾陽:“北山,汾水所出。” 《括地誌》:“汾水源出嵐州靜樂縣北三十里管涔山。” 汾水全長713公里,流域面積平方公里,自西周開始便有漕運記載,是河東郡內主要河流。 在臨汾和絳縣之間汾水建有渡口。 如今已臨近汛期,汾水水位較高,架設浮橋的可能性不大,只能擺渡渡河,所以難度較大。 不過這根本難不住宋軍,只要渡過汾水,魏軍將徹底失去屏障。 然而劉義隆暫時在絳縣附近駐紮下來,似乎並不著急渡河,而魏國援軍由拓跋譚率領,從幷州渡過汾水,進入河東郡北部,沿汾水西岸一路向南,直奔平陽。 絳縣宋國大營。 從長安趕來的徐麟今日才到來,劉義隆讓他休息片刻,然後開始商議對策。 “參見陛下。” 劉義隆坐到主帥位置道:“不必多禮,都坐吧。” “謝陛下。” 劉義隆接著道:“徐卿,應當瞭解戰況,如今魏軍屯兵汾水西岸以及臨汾城,不知先生可有退敵良策?” 徐麟略微思考道:“如今汾水水位暴漲,不利於架橋,但是據說汾水下游耿鄉水勢平緩,那裡適合渡河,不如派遣騎兵在那裡渡河,然後順汾水而上,然後突襲汾水西岸渡口,然後將大軍可渡。” 劉義隆也在思考。 劉義欣道:“皇兄,汾水西岸有一萬魏軍,臣弟手中有五千重甲騎兵,足以擊潰魏軍,請皇兄應允。” 劉鑠也不甘示弱,“父皇,兒臣願率一萬兵馬攻佔汾水西岸的皮氏,以為後援。” 劉義隆思索片刻,看向徐麟,徐麟輕輕點頭,劉義隆接著道:“好,劉義欣率領五千龍驤軍,劉鑠率領三千朱雀衛騎兵和七千步卒攻打皮氏。” “諾。” 劉義隆環顧眾將道:“其餘人等在此等候,待擊破西岸魏軍,大軍渡河,直取臨汾。” “諾。” 宋軍開始按計劃行事。 而魏軍這邊,拓跋譚認為宋軍很難渡過汾水,尤其魏軍在西岸有一萬士卒,暫時這都讓宋軍從容渡過汾水,恐怕臨汾也難以久守。 三日後,拓跋譚率軍抵達平陽,拓跋譚稍作停留,隨後親率兩萬大軍向臨汾前進,其餘一萬由左副將統帥,前往騏國,他們負責修築騏國城,作為後手。 拓跋譚知道,想要奪回河東,首先要守住汾水西岸,最主要的就是臨汾附近的渡口。 此時,宋軍開始打造戰船,這些工匠是從玄武衛調集的,為的就是擊潰西岸魏軍後運送大軍渡過汾水。 不過最先打造出來的居然是幾艘樓船,還是三層樓船,上面不僅裝備了投石車和床弩,七發車弩也有配備。 率先打造出來的五艘樓船由玄武衛士卒接管。 隨後,五艘樓船駛離東岸向西岸魏軍大營駛去。 五艘樓船,有十架投石車,當魏軍大營進入射程後,五艘樓船立刻準備猛火油。 隨著一聲令下,十架投石車將猛火油拋向魏軍大營,隨後換成轟天雷。 接著,魏軍大營開始起火,魏軍士卒開始滅火,結果,轟天雷在人群中爆炸,魏軍士卒瞬間混亂起來。 五艘樓船利用猛火油和轟天雷不斷攻擊魏軍大營,去跑造成的傷亡並不大,但是卻讓魏軍大營混亂不堪。 接連拋射近十五輪後,宋軍樓船開始撤退。 這個時候,魏軍才反應過來,十餘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