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正日的熱鬧隨著午夜降臨而結束,第二日,劉義隆將舉行大朝,這是元嘉二十四年的第一次大朝,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大朝之一。
這一天將規劃接下來一年的計劃。
昨日,劉義隆留在了皇后宮中,所以,一大早,天還沒亮,青兒就開始準備龍袍,今日十分重要,所以劉義隆醒的很早,雖然很不情願,但是也沒辦法。
皇帝,有時候真的還不如普通百姓。
正所謂,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就是這個道理,作為皇帝,很多時候不能放縱自己。
劉義隆也也想休息一下,但是不行,北方,拓跋晃虎視眈眈,還有雄踞草原的柔然,以後就是自大的高句麗,以及蟄伏的契丹。
別人可能沒意識到,劉義隆可是知道,高句麗可不簡單。
橫掃天下的大隋三次攻打高句麗沒能滅國。
公元590年,高句麗平原王“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並多次小規模襲擊隋朝邊境,高句麗與隋維持著緊張而和平的關係,繼北朝之後,受隋高祖文皇帝冊封為“高麗王”。
開皇十年(公元598年),高句麗王率靺鞨騎兵萬餘進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隋文帝派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後因道路和天氣的原因,糧草供應不上,又遭遇疾病,隋軍死了十分之八九,同時高句麗王懾於隋軍威,亦遣使謝罪,隋文帝於是罷兵,待之如初。
這次出征雖然沒有實質性的戰爭,但為今後的大規模征伐埋下了引線,當時的隋朝已經完成了對西、北、南多族的征討,國內經濟也達到了鼎盛,而楊廣又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對高句麗的戰爭只是早晚的事。
隋煬帝楊廣從大業八年(公元612年)到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對高句麗進行的三次戰爭,三次均為煬帝御駕親征。
第一次東征,因隋煬帝指揮錯誤,隋朝遭遇慘敗,損失慘重,隋朝國內開始發生農民起義。
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第二次東征,但因楊玄感叛亂而退兵。
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戰爭,高句麗國王遣使將去年(公元613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斛斯政送還,隋煬帝班師還朝。
但是高句麗國王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還不放回其俘獲的大批隋朝軍民。
結果可想而知,隋朝三次攻打高句麗並未滅其國,還導致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最終滅亡。
後來唐一統天下,唐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七月至次年九月,唐太宗李世民出兵遼東進攻高句麗。
不過直到公元661年,唐高宗李治興兵攻討高句麗,最終將高句麗徹底滅亡。
也就是高句麗歷經四代帝王,多次征討,最終才滅國。
其中還包括唐太宗這樣以雄才大略的帝王。
劉義隆知道,他滅亡魏國不是終點,是起點,魏國滅亡後才是開始。
自秦始皇滅六國開始,統一隻是最基本的,統一以後的開疆拓土才是重點。
劉義隆也不奢望建立像蒙古帝國那樣龐大的帝國,那根本不現實。
但是,西域諸國、高句麗、柔然這個地方必須納入大宋版圖,還有青藏高原也不能放棄,還有就是倭國,那是必須要拿下的地方,絕對不能夠讓他獨立存在。
統一之後,偌大的華夏需要建設,倭國人就很合適,只要餓不死就行,別的就不要想了。
同時,劉義隆還打算繼續向南發展。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就是能夠滅掉魏國,這才是第一步。
劉義隆穿上龍袍,前往了議政殿,心中有了想法。
來到議政殿,百官已經等待多時。
“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卿平身!”
“謝陛下。”
餘澋首先道:“啟稟陛下,臣有事上奏。”
“講。”
“陛下,臣和司農寺聯合測算,今年如無意外,江南將增加一半的收成,關中今年也可以保證自給自足後略有盈餘,至於涼州,還需要朝廷幫助。”
劉義隆點了點頭,和他想的差不多,隨後劉義隆問道:“青州、兗州、豫州等地呢?”
餘澋道:“青州、兗州還好,但是豫州恢復需要時間。”
劉義隆也無奈,本來豫州還不錯,結果現在豫州能夠自給自足就不錯了。
不過好在,江南可以提供大量糧食,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