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牆上,拓跋伏羅目瞪口呆,他有些懊悔,為何要讓拓跋餘出戰,屢戰屢敗,拓跋餘精氣神即將耗盡,他知道,拓跋餘有心建功立業,這個時候,他是最脆弱的,拓跋伏羅寧可他戰死,也不希望拓跋餘投靠宋國。
當初,拓跋望在長安投靠宋國,不僅讓宋國得到了一座雄城,如今的拓跋望還是鎮北將軍、徐州都督,十分受重用,這讓魏國很多將領效仿。
最重要的是,拓跋望也是拓跋一族的人。
拓跋伏羅長嘆一聲,傳令道:“鳴金收兵。”
接著,鳴金之聲響起,拓跋餘聽後,一點也不遲疑,立刻率虎紋鐵騎向襄陵城後撤。
劉義欣還沒盡興,魏軍就後撤了,他沒辦法,只能率軍返回。
拓跋伏羅見拓跋餘神色黯然,心中知道,拓跋餘有了心結,一旦放任不管,就會成為心魔,到時候,拓跋餘恐怕必死無疑。
隨後,拓跋伏羅道:“拓跋餘將軍,不必自責,此戰錯不在你,畢竟宋軍的強大人所共知,而且漢人的兵器確實很有效。”
拓跋餘點了點頭,拓跋伏羅道:“不知拓跋將軍認為我大魏可否仿製那種兵器。”
拓跋餘搖了搖頭,道:“宋國的兵器打造一直都很神秘,同時這種兵器看似簡單,但是裡面有很多門道,輕重都有講究。”
拓跋伏羅有些難受,他不想承認,但又不得不承認,漢人的技術不是他們鮮卑人可以比擬的,就拿冶鐵技術來說魏國和宋國差距很大。
縱觀歷史,從朝國開始,一直到漢朝初年,中原一直在大規模的使用青銅製武器,一直壓著北方遊牧民族打,其武器裝備也是一直領先於北方遊牧民族的。
而從漢朝初年中原首次出現“精鋼”一詞,至南北朝時文獻所載“鑌鐵”應該是同一類物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鐵,從此中原進入鐵器時代,與此同時,西漢加強對匈奴鐵製武器過關的管制,是怕中原鐵器流入匈奴加強他們的武器裝備,反過來攻打漢朝,以此證明當時的匈奴鐵器其實是不如中原王朝的。
雖說當時的匈奴亦有很多的鐵匠,甚至鐵匠這個行業一度成為匈奴相當重要的一個產業,只是匈奴當時所制的各種刀劍亦有很濃重的中原風格,說明當時匈奴受中原王朝的影響是特別大的。
就像匈奴的繼承者鮮卑,制式武器中就有這中原影響嚴重的環首刀,直到魏國如今依舊裝備。
而且當時的漢朝確實也是壓著北方匈奴打的,直打的匈奴亡國滅種,退出歷史長河,甚至一度控制西域三十六國,北方諸多遊牧民族紛紛臣服,不論是從武器裝備還是將領士兵,北方遊牧民族是全面落後於中原王朝的。
一直到三國時期,曹操少量兵馬滅了烏丸,隋朝皇帝被北方民族稱為聖人皇帝;到唐朝時期的天可汗,北方民族一直是落後於中原王朝的,其兵器裝備亦是落後於中原王朝的。
遊牧民族武器裝備真正追趕甚至一度超越中原王朝是從唐朝重用胡將開始的,其後至宋朝漢民族重文輕武,一度丟失重要的關卡關隘,才幾次被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
而如今,宋國也是嚴格把控冶鐵技術和兵器的輸出。
劉義隆甚至使用模具來鑄造,然而沒有經過鍛打的兵器根本使用不了多長時間。
無形中,劉義隆也坑了魏國一把。
拓跋伏羅也很無奈,魏國雖然從中原得到了很多工匠,但是他們大多來自民間,而一些能工巧匠陸續南遷,等到魏國重視起來,北方已經所剩無幾了。
如今,魏國雖然可以宋國抗衡,但是魏國的冶鐵技術依舊落後,此消彼長,宋國的工匠則不斷創新,有些劉義隆來自後世的瞭解,宋軍的裝備已經遠遠超出了魏軍。
甚至可以說是不同時代的產物。
拓跋餘道:“殿下,末將還發現一件事,那個劉義欣使用的兵器和普通士卒並不相同,他像棍,但是很短,還有幾個面和像竹子一樣的節,末將想可以嘗試打造試試。”
在拓跋餘看來,鐧要比錘更加容易打造,但是他不知道的是,錘作為一種鈍器,其製作相對簡單,主要因為錘對腰力的要求較大,相對來說更好學,拿起來就可以批次裝備,沒有特別高的技術要求。
相比之下,鐧則對手臂腕力要求更大,更難練,高階一些,普通人玩不來,逼格比錘子高。
這表明鐧的製作和使用需要更多的技巧和專業性,因此從打造的角度來看,錘的製作門檻相對較低,更容易實現。
此外,鐧的設計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