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顏師伯害怕被魏軍發現,其實他知道很大可能,魏軍已經發現了宋軍蹤跡,但是顏師伯也只能設法不讓魏軍發現。
魏軍斥候其實已經很接近宋軍的埋伏地點,不過拓跋翰急於返回大營,所以魏軍斥候並沒有全面探查,只是簡單探查了一番,然後就向拓跋翰彙報。
拓跋翰也無法肯定宋軍會不會埋伏,斥候只是看到宋軍斥候,並沒有看到宋軍騎兵。
至於宋軍斥候,是宋軍騎兵還是易陽城的斥候他也不敢肯定。
但是拓跋翰只能相信斥候探查的結果。
思考片刻,拓跋翰道:“傳令大軍,快速透過,不得停留。”
“諾。”
騎兵立刻開始移動,並越來越快。
這個時候,宋軍已經埋伏好了,由於是黑風軍作戰,基本都要近戰,所以並沒有佈置鐵蒺藜,不像神箭軍,那是遠端騎兵,為了阻止敵人靠近,利用鐵蒺藜阻擋敵軍是很好的選擇。
鐵蒺藜是冷兵器時代常用的防禦器械,據記載,戰國時代就開始使用鐵蒺藜。
《墨子·備城門》記載,在戰國時的城市防禦戰中,“皆積參石、蒺藜”。
《六韜·虎韜》記載:“狹路微徑,張鐵蒺藜,芒高四寸,廣八寸。”
秦漢以後,鐵蒺藜成為軍隊中常用的防禦器材,除在道路、防禦地帶、城池四周佈設外,部隊駐營時,也在營區四周佈設。
宋朝以後,為適應作戰的需要,鐵蒺藜的種類逐漸增多,如佈設在水中的“鐵菱角”,聯綴於木板上的“地澀”,攔馬用的“搊蹄”,在刺上塗敷毒藥的“鬼箭”等。
《宋史·扈再興傳》中記載,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金兵攻棗陽,宋將扈再興“夜以鐵蒺藜密佈地,黎明佯遁,金人馳中蒺藜者十踣七八”。
明朝軍隊廣泛使用鐵蒺藜。在戚繼光的軍隊中,每名藤牌手、挨牌手“各帶蒺藜十串,每串六個接連”(戚繼光 《紀效新書》 ),便於野戰布營。
明軍戰船上也裝載大量鐵蒺藜,大型船1000枚,中型船 800枚,交戰時,向敵船投擲,使敵人在船上難於行動和作戰。
鐵蒺藜製造簡易,敷設方便,除用鐵鑄造外,也可以用竹、木代替,2000多年以來,它一直是戰爭中應用的障礙器械。
宋軍對於鐵蒺藜運用也很多,不僅僅騎兵配備小型鐵蒺藜,玄武和巨鯨兩衛在戰船上也裝備很多種鐵蒺藜,還有攔截小型戰船的用繩索連線在一起的鐵蒺藜。
宋軍佈置得絆馬索上面就連線著不少鐵蒺藜。
魏軍前方的騎兵正在迅速前進,突然戰馬就馬失前蹄,騎兵被掀翻在地。
由於魏軍打算快速透過,這就導致後面的騎兵沒能及時勒住戰馬,前方的騎兵很多被後方戰馬踩死。
剛剛穩住陣型,兩側山坡上,也不能說是山坡,頂多是小土坡,飛來很多粗壯的樹枝,這些樹枝前方都被削尖,雖然粗糙,但是威力很大。
一時間戰馬嘶鳴和士卒的慘叫交織在一起,場面極度混亂。
拓跋翰焦急起來,一旦大軍被拖在這裡,後果不堪設想。
然而宋軍並沒有出現,樹枝很快也沒有再飛出來。
“立刻清理前方,快去離開。”
魏軍立刻重整陣型,然後打算快速離開,結果剛剛前行不久再次遭遇絆馬索。
前前後後共經歷三次,魏軍士氣低落,同時損失近二百餘人,傷者也有近千人。
拓跋翰也十分暴躁,這簡直是折磨人,於是只能不斷催促大軍加速前行。
然而再度被絆馬索阻擋,拓跋翰也有些破防了,而這次沒有削尖的樹枝飛出,而是箭矢。
連綿不斷的箭矢,讓魏軍損失不小。
“反擊,不要亂。”
魏軍將領不斷呼和,然而箭矢讓很多騎兵落馬,前方的絆馬索讓道路阻塞,一時無法透過。
拓跋翰見狀立刻下令,“立刻進行防禦,前方立刻清理道路,迅速離開這裡。”
魏軍,剛剛重新整隊,兩側衝出宋軍騎兵,這還不足讓魏軍害怕,然而當魏軍騎兵看到宋軍旗幟的時候,都是倒吸一口涼氣。
宋軍旗幟上是一股黑色的旋風,黑風軍。
接著,又是一陣箭雨,魏軍根本無力還手,這一刻,拓跋翰才知道巨狼騎軍和黑風軍的差距,哪怕黑風軍是伏擊。
兩輪箭雨,宋軍不斷接近魏軍,隨後宋軍騎兵換成彎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