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馬氏崛起於周代,起初其先祖因為治馬有方,特此得巫馬姓名,到了東漢時期,巫馬遜得到了魏伯陽所寫的煉丹奇書《參同契》因而獲取了大量的煉藥奇方,為皇室和大臣治癒了許多不治之症,巫馬氏的地位也提高了許多。就這樣,到了唐朝時期巫馬氏家族任然肩負著治病救人的責任,在岳陽開了當時第一大醫館——仁心堂。掌管仁心堂的人便是巫馬氏家族的巫馬慕山,他與他的妻子徐凝丹一同救死扶傷,除了為皇族治病外也為普通百姓醫病。在當地聲譽滿滿,有詩歌為:
巫馬千古扶死傷,藥王轉世將岳陽。
尋常百姓福綿延,救治皇族參天下。
仁心堂建在岳陽的一大繁華之地——隋唐大道上,這條熙熙攘攘的大道上有各種各樣的店檔,最之著名的便是那洞庭湖畔的岳陽樓了,此樓主樓高三層,高達十五米,中間以四根大楠木撐起,再以十二根柱作內圍,周圍繞以三十根木柱,結為整體、整個建築沒有用一顆鐵釘,沒有用一道巨梁。十二個飛簷,簷牙高啄,好似鳥嘴在高空啄食。屋頂為黃色琉璃瓦,金碧輝煌。曲線流暢,陡而復翹,宛如古代武士的頭盔,名叫盔頂。盔頂下的如意斗拱,狀如蜂窩玲瓏剔透。岳陽樓矗立於洞庭湖東岸,西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滾滾東去的萬里長江,水光樓影,相映成趣。
而仁心堂與之齊名,它建造時間遠早於岳陽樓,是當年巫馬遜命人所建,目的是修養生息,治癒惡疾。此堂建造古樸,雖年歲久遠,但宛如一新,和岳陽樓一樣採用了楠木架構,但是卻只有一層大院,大院裡分三座小廳,堂中擺有先祖御賜的九龍圓寅鼎,此鼎耳高一米,其腹圓潤,雕有九條龍,九龍神態各異,姿勢各有不同,鼎足有三,雄渾剛勁,結實如象腿,成列於大堂中心,莊重典雅。堂門口掛有一列燈籠,燈籠亮起時如晴朗明星,燈籠的旁邊有一副對聯牌匾,上聯曰:“仁心良術”,下聯曰:“瀝膽尚蒼”,匾額曰:“仁心堂”三字,此三字也是先祖皇帝所書,並且有云:千世風雲不得毀其名號。匾額下便是兩扇屏風大門,屏風大門上雕刻有鳳凰四隻,左門與右門呈對稱狀,透過大門往裡面看是一道雕花石屏,石為壽山石,其質淨如玉,雕刻有仙鶴四隻,牡丹花數朵。而那尊九龍圓寅鼎就在那石屏的後面,鼎周圍有小道,小道旁便種有鮮菊數朵,其色一致,都為冰白。而堂內大廳正與鼎、門成一線,位於大鼎之後,大廳也有兩扇屏風門,在正對門的中央懸掛著一副名畫,其名曰《文苑圖》,是韓潢所畫,畫中有四人,神態各異,目光所投不同,休閒雅緻,仿若別有一番用意。在此畫下方擺有一四角楠木方桌和古藤圓椅,質樸清新,這些是用來會見賓客,或者是等候診斷的,而真正醫治病人的地方在那副畫的左側,在左側有一兩米多高的門,進去後是大廳的後廳室,裡面有箱格數百,內建各種名貴藥材,藥材的品種也是琳琅滿目,堪比皇宮中的御藥房,整個屋子都飄滿了藥材的氣味,味道甘美,聞之如入藥,百病皆消。而處理這些藥材的工具也是堪比精美,且看碾壓藥草的碾具,其半身是黃銅,手柄處鑲有龍紋圖案,雖經理數年,但卻歷久彌新。其地鋪有碎粒理石,光澤如孩童肌膚,尤顯清新。內還置看病診治桌椅一副,尋常疑難,古今雜症皆醫治於此。從大廳出來,左右處則為吃住之所,看去平凡,與大廳處宛如隔世,這便是整個仁心堂的大體佈局了。
巫馬慕山則是這仁心堂的主人,他習得各種煉丹奇術,並掌有祖上相傳的煉丹寶書《參同契》,慕山為人忠厚,性格直爽,繼承祖上的行醫準則:
窮者不錢而治,富者丁藥巨帛。
善者染疾追治,惡者治而入佛。
這套行醫準則是一個叫巫馬賢的人創設的,其意一目瞭然,貧窮的人不用付錢也要給他治療,而有錢的人就算是一丁點的藥材也要算他許多錢,善良的人就算沒有來此處醫治,也要去他那裡為他醫治,而作惡的人給他醫治完,他必須去入佛門,以消除惡果。
慕山有個賢惠的妻子——徐凝丹,凝丹也出自醫藥世家,其家世代煉丹,其丹藥之凝練,精髓之處是其丹藥不僅僅用藥材凝練,而且還參加了許多山果野味,使得藥效持久並且宛如食果,消除了丹藥的苦澀之氣,並且凝丹與慕山也一樣忠厚豪爽,他們的共同心願是有一個孩子能繼承他們所有的煉丹之術,而且為人寬厚,善良。天隨人願,凝丹已經有幾個月的身孕了,應該過不久就要臨盆。
和往常一樣,慕山在接診一名病者,其年歲尚輕,但面色如黃土,身體羸弱不堪,在診脈後,慕山問道:“最近可有吃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