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手指,不停的磨著下面,終於,他發現了異常。在擺件底座下面,有一道暗門,如果不注意,根本就看不到。他用力一按,暗門卻紋絲不動。

於立飛不敢再用力,這只是一個竹雕件,如果他用力的話,恐怕整個擺件都會毀在他手裡。雖然這東西只花了七十元,可差不多相當於他三分之一的身家。而且吳文古告訴他,這東西好像也值不少錢。想到這裡,他突然有一個想法,如果把童子浴牛圖擺件賣掉,自己的窘境不是一下子就擺脫了嗎?

雖然拿著童子浴牛圖擺件的時候,於立飛會有一種很舒服的感覺。可是這種感覺,跟今天在博物館相比,那又大大不如了。如果說童子浴牛圖擺件給他的感覺,像是拿著一把扇子搖的話,那博物館裡的感覺,就像是處於空調室裡。那種如沐春風的感覺,讓他很是迷戀。

如果說,昨天晚上,於立飛還不想處理這個童子浴牛圖擺件的話,那他現在,已經無所謂了。但在處理之前,得開啟底座的暗格,看看裡面到底是什麼東西。

放下童子浴牛圖擺件,於立飛又把那塊花了十塊錢拿來的半截青磚拿在手上。原本他是想拿這個當硯臺的,可是他拿在手上的時候,才發現,這裡面好像也有東西。對磚頭,他自然沒什麼顧慮,看到四周無人注意。左手拿著磚頭,右手做刀狀,一掌劈下去,磚頭就斷了半塊,裡面的東西就露了出來。

打碎之後,於立飛才發現,原來這是一塊精心製作的磚頭。裡面已經被掏空,而且用絲綢包著東西,他小心翼翼的拿出來,可是絲綢遇風卻化,馬上把裡面東西的本來面目露了出來。

這是一塊硯臺和一塊墨,硯臺呈六邊形,於立飛輕輕用手指在硯臺內磨了磨,發現硯臺滑潤、硯面細膩,顯然發墨會很快。他知道,這應該是個好東西。對古玩,於立飛可以說一竅不通,但對筆墨紙硯,因為從小接觸,他從老頭子那裡又看了不少古書,就有一定的瞭解。

硯臺的周邊,還有一圈排列整齊的小黑點,再看背面,竟然有銘文:“制器尚象摹其形”、“三十兼兩易數精”、“天一生水地六成”、“六爻皆吉惟謙卦”、“研朱滴露觀玩勤”、“圓神方智名無名”。而硯的邊上也有銘文:“乾隆乙卯冬,開端溪老坑,所得西洞石,錢塘姚祖恩監定手製,命曰六吉並銘。”

端溪的硯於立飛早有耳聞,端硯誕生在唐代初期廣東端州,也就是現在的肇慶。在古時候,就非常有名,名列四大名硯之道。端硯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於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好的端硯,無論是酷暑,或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幹,古人有“呵氣研墨”之說。

ps:今天出去有事了,才回來,請大家在看完之後,投幾張推薦票,大可拜謝了。

第十八章 墨之源流

端硯產地位於端溪旁的端巖,其實是一座石山。東邊下面古時號稱下巖,下巖之中有泉水,不管多幹旱,泉水也從來不會枯竭。下巖的上面,是中巖,而中巖之上,自然是上巖。登上上巖,翻過山頂到背面,叫龍巖。

龍巖是唐代取硯石的地方,後來因為後巖的硯石要比龍巖要好,所以才棄龍巖不用。端溪至宋朝的時候,已經完全被水浸沒,硯工取石材的時候,只能到水裡去取,因此好的硯石也愈發難是。

端州在漢朝的時候,並不屬於中國,一直到南粵王趙佗歸順之後,端溪的版圖才併入中國。但端溪被發現是在唐武德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也沒有什麼太多的好硯石。後來至五代、宋初的時候,開採力度加大,產量也開始猛增,品質自然也最好。

古時候的人,對硯石的採掘也是有規劃的。先從下巖的北壁開始,然後再從南壁鑿洞,因此,除了上、中、下巖之外,還有東、中、西洞之分。在唐宋時期,官府專門設立了一個硯務官駐守在端溪,每年要求進貢硯臺多少,一旦數額達到,則封洞,普通老百姓是不能盜採的。而取石的時候,也是一個坑取完之後,再另開新坑,所以有新坑舊坑之分。

到了元朝的時候,乾脆全部關閉,不準任何人採伐,一直到明朝永樂年間才重新採伐,但過了幾年,又封掉了。一直到宣德、成化、萬曆年間,也都是時開時封。

而到康熙的時候,才真正完全解除禁令,但最好的硯,還是乾隆時期吳淞巖、楊景素兩個人所採為最。所以也有古稱“吳公坑”、“楊公坑”之說。在此之後,一直到晚清張之洞擔任兩廣總督,才又開始有好的硯石出產,因此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