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買了幾籃子,給陳二的嫩薺菜就是這麼來的。
然後某天清晨剛開店,趁著人還不多的時候,她在廚房草草吃了一碗薺菜餛飩,然後給前面看店的梨花嫂還有小草兒端來兩碗,梨花嫂正忙乎著,小草兒就接了碗在門口桌子坐了,吃了起來。也是正好,趕上有會員客人進門,以為是新菜品,要了一碗,桑榆也沒打算賣,鍋裡還有就盛了一碗奉送了。沒想到很和這客人的心意,客人堅持入賬且又連要了兩碗。正好梨花嫂過來吃餛飩呢,一看小草兒把兩碗都吃沒了,問桑榆道:“草兒說可好吃哩,沒忍住都吃沒了,鍋裡還有沒?”
桑榆苦笑著搖搖頭道:“沒啦,都讓張管家買走了。嫂子,我那兒還有剩下沒包的餡兒,你等著,快得很,我給你捏一碗來。”
梨花嫂很好說話地擺擺手道:“店裡一會兒就上人了,要忙了,我吃啥不行?別特意再捏了,我吃點店裡現成的就行。”
梨花嫂這一說,店裡僅有的兩桌客人不幹了,跟著攛掇桑榆道:“別的啊,有這麼好吃的東西,我們也想沾光嚐嚐呢,小三嫂啊,多捏點來,給我們這桌一人來一碗。”
另一桌的聽了也趕忙道,“這邊也是”,想了想又道,“這邊來六碗,我跟二哥飯量大。”
有錢不賺是傻子,桑榆都應下了,然後……劉葉子小夥伴們的野菜都被買下來了,桑榆那天在後廚裡捏了一整天的餛飩。趁熱打鐵,又開發了蒸餃、鍋烙、菜窩窩等小吃。到最後,客滿的接待不了,而老劉頭的餛飩鋪卻客流大失,老兩口也試著推出了野菜餡兒的餛飩,開始也有人去吃,可基本上一嘗味道不對就再也不去了。
終於有一天老劉頭來到桑榆小吃鋪,把野菜餡的各種菜品主食都嚐了後,主動找桑榆想出兌自家的店面了。於是,老劉餛飩鋪被桑榆買了下來,一家三口也都僱了過來。老劉頭是很歡喜的,因為除了工錢外,桑榆還給了他餛飩生意的一成乾股。
其實不光是老劉頭坐不住,李氏老麵館也著急上火,甚至李繼業厚著老臉皮,還是跟風了一把,陸續推出了野菜湯麵、野菜湯、野菜餛飩麵,與老劉頭的野菜餛飩一樣,剛開始也有嚐鮮的,但因口味比不上三嫂小吃店的,慢慢地又沒人去了。
桑榆也甚是得意,她上輩子因為好野菜這一口兒,研究各種野菜怎麼做好吃是她的一大愛好,簡直稱得上這方面的大廚、專家。只是她一時沒轉過個兒來,在上輩子,她住在城裡,春天裡也就能在公園裡挖點有限的野菜、有限的品種,偶爾去燙郊外踏青,她一頭鑽進樹林裡,才能多弄回點來打打牙祭。到了這山窩裡,家窮事多,各種糟心,她一時根本沒反應過來到了野菜天堂了!經過這次事件,桑榆還能不摩拳擦掌、大展拳腳?
於是,野菜粥、野菜餃子、野菜包子、熗拌野菜、野菜炒麵、野菜丸子……各種吃法新鮮出爐。到最後,三嫂小吃主營的變成了野菜相關的招牌菜,以及一直熱賣的鴨血粉絲湯,其它小吃都改為小吃攤零賣了。
而李向南一家也跟著沾了光了,日子有了奔頭,李家老三也不尋死覓活的了,李老爹就替出了手,也跟著倆兒子推起了小吃的零賣車。桑榆請了大夫仔細給李家老三看了診,結果就是胎裡弱、身子虛、免疫力差愛生病。當然大夫的原話更加雲山霧罩一些,季南山還好似能聽懂一些,那些中醫專用詞彙桑榆聽來就完全懵了。
總之,李家老三的病就得在環境乾淨清爽的地方將養身體,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湊,別人生病了他更得躲遠點,而且不宜大補,溫補著身體,一點重活也不做,就能漸漸好一些。
桑榆與兩個嫂子商量了一番,把李老爹和李老三安排去了荷塘村季連水的雜貨鋪,看鋪子賣貨讓李老三將養身體。何秀枝和季連水年底分紅後,開春收拾店面的時候,連帶自己家也收拾了一番,比照桑榆家裡的樣子,新鋪了房頂,開了大窗,抹了牆壁,換了傢俱,整了一茬新。她家院子也不小,左右廂房都正經蓋了起來,便讓李家父子住到了一側廂房裡,看著鋪子管著買賣,比住李家漏雨的鎮上房子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而何秀枝的孃家侄子,在春耕忙完後,也來到三嫂小吃店幫忙起來。三嫂小吃店的生意是漸入佳境,越來越好了。桑榆和南山今年的田地都是僱人種的,季婆子只是在屋後菜園種了菜。
到了五月中的時候,天已經很熱了,桑榆已經在研究著各種冰碗的配料,準備近期開始賣了。這天傍晚天擦黑的時候,上京好幾個月的季秋白回來了。
正文 第九十六章 蜀都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