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完了各種各樣的佛像,老於就拿出一隻梅瓶放到書桌上,笑容滿面的說道:“楚先生,這是我從別人那抵押過來的東西,我對瓷器並不是太精通,不知道您能不能給我看看?”
“行!”楚琛並沒有推辭,很爽快的答應了下來。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徵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
最初梅瓶是裝酒的容器。梅瓶很美,但貯酒仍是它首要的實用功能。為了盛酒多,又不失“窈窕淑女”之美姿,制瓷藝人把它最大的直徑往上提高,這樣加大了盛酒的容量,又不失瓶體優美的形象。
梅瓶上部重大,下部窄細。這樣重心較高,日常使用時容易傾倒。為了保持瓶體穩定,製作者在成型時,往往巧妙地將瓶體下部加厚,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實用功能。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製,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
老於是這隻梅瓶高近四十公分,整體器型端莊大方,上以胭脂紅釉彩繪製風景人物紋,人在景中,相映成趣,色彩明快,釉質滋潤,胎體潔白細膩,另書有“大清乾隆年制”款。
胭脂紅俗稱洋紅,呈淡玫瑰色,光亮透明,不過它不同於以往御廠制瓷時所用的銅紅和礬紅,它是一種以金著色、帶有紫色調的粉紅色,由於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稱為“金紅”。
其實這種將金熔入釉內來著色的方法並不是景德鎮瓷工發明的,而是1650年荷蘭人卡西亞發明,1680年開始應用於瓷器繪畫,直到康熙二十一年才開始在景德鎮使用,當時稱其為“洋彩”,而這也是胭脂紅被稱為洋紅的由來。
楚琛把梅瓶仔細看過之後,就開口說道:“老於,你運氣不錯,這確實是一件乾隆年間的真品,咱們先看器型,你看這隻梅瓶肩部特別豐滿,幾乎成一條直線,腰部以下收得較直,這就是乾隆年間典型樣式。你再看這款識的字型工整大氣,胎質潔白精細,釉質也是非常的滋潤,畫工也很不錯,算是一件難得的精品。”
聽說這隻梅瓶是件真品,老於非常高興,不過他還有一點挺疑惑的,於是說道:“楚先生,有一件事情我有些想不明白,為什麼它這個胭脂紅的髮色,會有深有淺啊?”
“呵呵,你說的這個現象在乾隆年間是挺正常的。”楚琛笑著解釋道:“胭脂紅雖然在康熙中早期就傳入景德鎮御廠,但是由於科技含量較高、造價較昂貴,直到乾隆年間才在御廠普及使用併發揚光大。”
“不過在乾隆年間,為了使製品釉水豐潤的多次吹釉,導致了器物表面釉層較厚,燒製時出現釉水的不同程度流淌,因此胭脂水髮色常會出現有深淺不一的不均勻情況,所以才會出現這種髮色有深有淺的這種狀況。”
“哦,原來如此啊!”老於瞭然的點點頭,而後笑道:“楚先生,您看這差不多到飯點了,咱們一起吃個飯吧?”
“嘭嘭嘭!”
還沒等楚琛回應,就聽到有人在敲門:“老於,在家嗎?”
老於向楚琛抱了聲歉,而後匆忙走出去開門,見此,楚琛也一同跟了出去。
“老胡啊,什麼事啊?”老於開啟門一看,原來是自己的一位老友。
“老於,告訴你,我搞了件寶貝,給你開開眼。”
那人一邊往裡走,一邊獻寶似的說道,不過剛走到半路,就看到從書房裡面走出來的楚琛,就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老於,你這有客人在啊,真不好意思啊,不知道有沒有打擾到你們?”
“沒事,沒事,正好我也想看看您的寶貝,就是不知道您介不介意?”楚琛笑著擺了擺手道。
老於連忙介紹道:“老胡,這位是劉老的高徒,楚琛楚先生。”
“劉志和劉老嗎?”老胡驚喜的問道。
得到老於的肯定之後,他欣喜萬分的說道:“今天還真是趕巧了,沒想到居然遇到了劉老的高徒。”
說著,他連忙把手裡的東西放到桌子上,上前熱情的和楚琛握了握手,又介紹了一下自己。
大家寒暄了一會,就把注意力轉向了桌子上的那個體積比較大的錦盒。
老胡把盒子開啟,而後小心的把裡面的東西拿了出來。
“釉裡紅龍紋罐?”看到盒子裡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