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塵的手掌說道:“好了,你們去試試吧!看行不行,不行我再調一調。”
“好咧!兄弟,謝啦!”物理研究所的工程師也是個機靈人,他不去幹營銷真是屈才了。
想像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因為是全自動的,光刻出來沒用幾分鐘,他們拿到高倍電子顯微鏡前一看,他就懵逼了,他估計只有五六十奈米的精度,而老闆要求十奈米以內的精度。這叫他怎麼交差?於是他像落水的人一樣,只想能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對那兩位負責調校的工程師說道:“兄弟,能不能想辦法再調校一下。這個精度太差啦!你們這個只有五六十奈米的精度。而老闆要求是十奈米以內,我們交不了差啊!”
末完待續
第156章:金手指l
其實他不知道,他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五六十奈米的精度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啦!在極深紫外線鐳射未被髮明以前,歐美還處在u米級時代。
軟訊公司的軟體工程師聽到他說老闆要求十奈米以內,就說道:“我再改改程式。”
原來他取了巧,把原來晶片生產用的系統控制程式直接套過來了,但生產晶片的鐳射是連排的,只照射掃描一次就夠了。而這臺amoled屏專用光刻機只有一個鐳射頭,用了類似針式印表機一樣的逐行掃描技術,由於系統控制程式不是很配套,這中間的誤差當然大了。本來極深紫外鐳射的光刻精度最大可以達到10…15奈米,比五六十奈米的精度要高出幾倍。
由於是老闆親自要求,他也不敢取巧了,連忙去更改程式了。
這裡必須說明一下,機械精度沒有上限,最大能達到2奈米。這是因為他們用了非接觸式軌道直線電機技術,把機械精度改為了電磁控制精度。
那個軟體工程師費了好一番功夫,終於將程式修改過了來。他又長噓了一口氣,緩解了心裡的壓力,然後說道:“可以了,再試一試吧!”
這次那個物理研究所的工程師不再那麼活潑了,他沒有接話,一言不發的就又試刻了一次,幾分鐘之後,他又拿起做試驗用的amoled屏到高倍電子顯微鏡那裡觀測。這次效果好多了,但也還只有二十奈米精度,還是不能達到老闆的要求。於是他對那位軟體工程師說道:“你還能不能再調校一次,光刻精度只達到了二十奈米。”
“好吧!我再調校一次”那位軟體工程師回答他道。
這時,那位機械工程師說話了,他對兩人說道:“再調校也好,不過僅這樣還不夠,還得加一塊聚焦鏡頭。因為極深紫外鐳射的光刻精度最大也只有十奈米以上。”
他說完就拿了一塊玻璃朝車間裡的一臺奈米級加工精度數控組合機床走去。這就是長勝投資集團牛逼的地方了,要是別的企業,要想加工這塊聚焦鏡頭,比摘天上的星星難度也差不了多少,都是一樣做不到。但他們只要開動機床,設定一些引數就可以了。
這裡我又要說明一下,大家不要被德國的什麼光學高階工匠精湛的手藝騙過了,也不是真的騙,是有這樣的頂級工匠。但人所能達到的最高精度就是絲級。絲也是長度單位,就是0。01毫米,大家想象一下,要在一毫米內劃成一百分,它只是一個最少的刻度,絕大部分的人要藉助顯微鏡才能觀測到這個單位,但頂級工匠能憑眼睛和手感發現這個細微的單位。非常了不起了。但是一奈米又是這個長度單位的萬分之一,如果不借助儀器僅憑人工,除非你是神仙才能觀測到,更別提加工了。所以說什麼工匠到了奈米級別都是渣渣了,跟我們普通人一樣,毫無辦法。而長勝精工的奈米級數控組合機床就能做到,所以機械技術研究院那位工程師隨便加工出來的一塊聚焦鏡頭,全世界的企業都毫無辦法,根本不是什麼德國蔡斯光學所能比的,這就是技術的絕對碾壓,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只用了短短的5分鐘時間,那位機械技術工程師就初步加工好了一塊聚焦鏡頭走了過來。那位軟體工程師還沒那麼快調校好資料引數,於是這位機械工程師就趁機改造鐳射鏡頭。
說起來好像很簡單,其實有一樣頂級技術在支援他的工作。這又是沈丹青指點機械技術研究院的前身長勝精工研發出來的一項黑科技。他的靈感來源於上輩子前蘇聯的數字地圖技術。即把空間劃為三維網格,透過鐳射掃描器器來確定物體的三維立體圖形。當然長勝精工經過技術升級,把這個測量精度達到了一奈米的級別。遠不是前蘇聯的測量精度所能比的。
這項技術到底有什麼用呢?就是這位工程師他能不借助顯微鏡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