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兩位革命家和詩人毛澤東和郭沫若,就是這樣用詩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信念。

第三章 關山遠隔情常在

●一、鳧出歷史的漩渦

歷史的發展迴環曲折,革命的道路崎嶇坎坷。人生的旅途也不可能筆直平坦。

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使北伐戰爭功虧一簣。中國歷史又出現了一次大麴折,大倒退。中國人民又一次陷入了沉沉黑夜之中。

在這種情景下,個人的命運也不可能不受到時代和社會的影響。像毛澤東和郭沫若這樣走在時代最前列、處在社會變化的風口浪尖上的人物,就更其如此。

北伐戰爭失敗以後,長期從事農民運動工作、素有“農民王”稱號的毛澤東,在武漢堅持到6月中,結束了中央農講所的工作,不久即南下湖南,發動農民執行武裝鬥爭。他到湖南之後,立即領導了著名的秋收暴動,但因勢單力薄,起義終告失敗。後起義隊伍經三灣改編,隨即走上了井岡之路,開始了艱苦的革命根據地的武裝鬥爭。其間經過五次反“圍剿”鬥爭、後又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徵,最後輾轉到陝北,總算曆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保住了革命的火種,只待形勢發生變化,便將星星之火,變為燎原之勢,燒向全國。

歷史是嚴酷的,然而又是寬厚生動的。對於革命、正義、代表著光明與未來的事物,它總是以仁愛的姿態納入自己的懷抱,讓這些事物像不同的音符組成優美的旋律,掛在它那五線譜一樣的長線上,讓它們永遠迴盪在人們心間。對於現在以至將來的人來說,那井岡山上曲曲彎彎的道路,那八角樓上顯得有些昏黃的燈光,那茫茫的草地,高寒的雪山,那甜甜的延河水和高聳的寶塔山,……都不只是成為過去,也已經化為了永恆。

大革命失敗時以及其後,郭沫若更是走過了一段坎坷曲折的道路。他參加了舉世聞名的“南昌起義”(儘管因路途耽擱而晚到了幾天,未能趕上聽到發動起義的第一槍),之後,隨起義部隊敗走贛閩粵等省,數次遇險,終戰勝困難。後由香港潛回上海,按組織安排本準備轉往蘇聯,又因病誤了船期,不得不流亡日本,一住就是10年。可以說他由大起而至大落,恰似在生活的長河中游泳突然捲進了漩渦。不過,他仍然為後來的戰鬥儲存了實力,一旦情況發生變化,他又將浮出水面,鳧出漩渦,再一次顯示他的本色。

看來,無論是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更不用說郭沫若,都需要等待時間,等待機會。

這機會終於來到。

它不是別的,就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整整十年後的1937年,在盧溝橋邊點燃的抗日的烽火。

1937年7月,對於中國人民來說,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轉折時刻。經過多少年的忍受和屈辱,偉大的中國人民對於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全面抗戰終於打響了。

這對中國人民來說既意味又一個艱難困苦的時期開始來臨,又表明一次偉大的轉折已經來到。

此後的八年抗日戰爭,中國人民飽受兵燹之苦。多少人流血犧牲,多少人流離失散。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承受苦難時間之長,犧牲之多,負擔之重,可謂空前的,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可以與之相比。但是,八年抗戰,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在苦難中成長,在烈火中昇華和涅盤的轉機。所有政治力量都將在這場戰鬥中表演,角逐;一切愛國的、有志氣的人,也將在這場戰鬥中顯示自己的本領和才能。

只是,抗日的烽火剛剛點燃時,郭沫若尚在日本。他需要及時轉換陣地,鳧出長達十年之久的歷史的漩渦,回到他朝思暮想的祖國,再一次親身投入抗日的洪流,參加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進行的鬥爭。

郭沫若亡命日本後,蟄居市川,只能深居簡出,專心研究中國古代歷史,以此來排遣自己的思念祖國之情。但是,即使如此,他也無時不在關心著自己的祖國。

尤其是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以後,他更是日夜關心著祖國的命運,想到應該在祖國危急的關頭回國報效。

郭沫若真正萌發了回國的念頭,應該說是在1936年。

那是因為國內形勢日趨緊張,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越來越大面積地踐踏著祖國的神聖領土,各派政治力量的對峙也開始出現新的變化。

那年,春天似乎來得特別早,上野的櫻花開得比往年都要多,都要豔。

一天,已經和郭沫若結識有些日子的中國留學生林林興奮地往郭家跑。見面之後,顧不上多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