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您老人家拿個主意,到底能不能去柳淳的學堂?”趙勉滿臉的為難。
劉三吾捻鬚輕笑,“老夫問你,孩子願意嗎?”
“這個……當然願意了。”趙勉氣咻咻道:“爹,這麼大的事情,不能聽孩子的吧!我的兒子,怎麼,怎麼能……”
這位趙尚書,趙天官,是真的糾結難受了。
“爹,怎麼說呢,柳淳這個人的本事,我五體投地。至於柳淳帶出來的那些學生,拋開變法與否不談,他們都頗有些衝勁兒,肯吃苦,關心百姓,比起尋常的官吏,強多了。我執掌吏部,負責考評百官,平心而論,只要有九年時間,這幫年輕人成長起來,那可就了不得了。”
柳淳的第一批弟子,全都是太學生。
因為長沙變法有功,被老朱破格授予七品冠帶。
接著又外放各地為官,最高的,居然當了右布政使,這絕對是一步登天,接下來就算老朱還要提拔,柳淳都不會答應,這些學生也不會接受。
超擢是可以的,但屢次超擢,那就不行了。
這幫學生最需要的就是時間。
三年一次考評,三次考滿,正好是九年的功夫。
比如說一些知府,調進京城,接掌小九卿,甚至出任侍郎,都是可以的。那些知縣呢,選擇的餘地就更大了。
升任知府,或者進入都察院,六科廊。
總而言之,十年之後,朝堂上下,裡裡外外,到處都會有柳淳的人。
這是一個趨勢,只要不出意外,勢不可擋。
讓兒子進入學堂,甚至成為錦衣衛,不要說師父柳淳,光是這一群前途遠大的師兄弟們,互相幫襯著,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一個學校,最重要的是什麼?
或許有人說是知名度,是名師輩出,是師資雄厚……其實相比這些,人脈才是最關鍵的。有很多時候,你不是天賦不夠,而是根本就接觸不到。學科越來越細化,如果遇不到行業的前沿名師,沒有一些早已成名的師兄師姐,沒人相互幫助,提攜指點……光憑著一個人,是很難闖出一片天地的。
哪怕在古代,一個讀書人之所以有名氣,那也是靠著朋友之間,互相吹捧……如果你連參加滕王大宴的資格都沒有,空有王勃的才華,也沒機會寫《滕王閣序》啊!
進入了柳淳的學堂,就等於擁有了目前為止,最為強大的一張關係網。
趙勉對此,那是心知肚明。
可問題是,趙勉的心裡,有一道最大的坎兒。
“爹,別的都不說了,柳淳標榜科學,說他跟理學不同,最最難以接受的,他居然以墨子和楊朱為祖師,這,這簡直是大逆不道啊!身為儒者,孔孟門徒,我,我絕不能讓兒子背叛儒家!絕不!”
趙勉紅著臉,用力搖頭,態度格外堅決!
劉三吾瞧著女婿,並沒有生氣。
“你這個想法,也不算錯,的確,儒墨兩家,當年鬥得可是很兇啊!至於楊朱,更是被罵了兩千多年,十足的卑鄙小人。不過老夫問你,今日之儒,跟孔夫子之儒,一樣嗎?”
“這個……”趙勉咧嘴苦笑,“孩兒不及岳父博學,但我也清楚,孔孟之道,就已經有了很大差別。董仲舒上天人三策,以陰陽五行為框架,雜收黃老之學,已經和純儒有了差別。李唐之後,釋教東渡,亂我道統。數次滅佛,殺得是血流成河。等到兩宋之後,理學興起,二程學自周敦頤,號為純儒之學,可他們的學問又來自先天圖,這先天圖是陳摶老祖的,如何算得了純儒呢?”
到了趙勉這個地位,以他的眼界,當然很清楚,儒家只是名字沒有改變,其中的內涵實質,已經大相徑庭。
尤其是朱熹以後,更加不一樣了。
只要看過高中的教材,就應該有感覺,不管是孔子,還是孟子,他們都希望讓自己的學問,變成治國之道,而且兩位都積極奔走,只不過到處碰壁罷了。
而程朱理學,則更強調修身養性,彷彿一個人修成了聖人,然後治理天下,就順理成章了。
可鮮有人想過,就算你成了孔夫子,孟夫子,不一樣沒有用武之地嗎!
有句話怎麼說來的,一切古代史,都是現代史。人們會根據自己所處的時代,所思所想,去揣度闡釋古代的事情。
歷史如此,學說思想也是如此。
明初的時候,剛剛從亂世走出來,讀書人的腦筋還不是那麼僵硬,更不是榆木疙瘩。
至少能混到六部尚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