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人,他們不是為了失敗而苦惱,而是為了失敗卻找不到藉口而苦惱……朱允炆登基之後,盡數罷黜老臣,大力提拔清流,原本在清水衙門坐冷板凳的,一下子都炙手可熱起來。
尤其是科道言官,更是說話聲音比誰都大。
正是他們一直替太孫殿下週旋,才迫使先帝不敢易儲,如今太孫登基,他們就是最大的功臣……坦白講,這幫人的說法未必沒有些道理。
但朱允炆當了皇帝,可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就拿當下來說,四面八方,全都造反,藩王宗室,聯手發難,百姓民怨沸騰,議論滔滔。
誰也不能躺在功勞簿上面,偏偏面對這麼個爛攤子,他們又拿不出好辦法。
既然沒有好辦法,那就罵人唄!
徐輝祖很不幸就成了最好的目標。有人就說,徐輝祖是燕王的大舅子,早就居心叵測,讓他領兵,只會葬送了江山社稷。
沒準他已經跟朱棣勾結在一起,應該儘快斬殺,以除後患。
還有人說,當初柳淳對徐輝祖有恩,給了徐家那麼多好處,徐輝祖是打算替柳淳報仇,故意踟躕不前,耽誤國事,用心何其歹毒……
面對洶湧的攻勢,朱允炆也扛不住了。
“兩位先生,你們看該怎麼辦?”
黃子澄忙道:“陛下,徐輝祖入川有了兩個多月,還沒有任何的建樹,反而處處受制,川南之地,盡數叛亂。縱然沒有二心,也是無能之人,臣以為應該另派一位大將,儘快掃平巴蜀叛亂。萬一繼續糜爛下去,牽連到整個西南半壁,那就……不妙了。”
要說朝廷都是笨蛋,那也未必,比如岷王朱楩能成功舉事,肯定跟沐春有關係,這是公認的事情。
但問題是要不要把沐春當成叛賊,要不要討伐雲南,在朝廷還有許多爭議。
雲南的問題不是兵馬戰鬥力多強,而是道路艱難,環境惡劣,地形複雜,官軍進了雲南,就等於半隻腳踏進了鬼門關。當年唐朝徵南詔的舊例還在那裡。
所以朝中傾向於安撫住沐春,這也是派徐輝祖入川的主要考慮。
可問題是徐輝祖的表現,太讓人失望了。
“陛下!”
方孝孺突然跪倒,“啟奏陛下,徐輝祖精通兵法,絕非尋常人能替代。更何況蜀道難行,徐輝祖入川時間不長,人馬疲憊,未曾恢復,糧草調運,也未必齊全。不如再多給他一點時間,讓他戴罪立功,才是正辦。如果貿然更換了徐輝祖,誰又能代替他?”
老方依舊是仗義執言,可黃子澄這一次不願意讓了。
“方公,你說的固然有理,可就怕徐輝祖不是真心,十幾萬大軍,假如他投靠叛逆,朝廷又該如何?”
“黃大人,徐輝祖妻兒老小都在京城,他如何能反?”
黃子澄冷哼道:“就算不反,養寇自重,也是有的!”
“你!”
……
這倆人幾乎吵了起來,朱允炆連忙擺手,“二位先生是朕的左膀右臂,切莫傷了和氣……你們的擔心都有道理,既然如此,那不妨派一位監軍吧!”
提到了監軍,黃子澄忙道:“陛下,景清景大人忠心耿耿,清正廉明,可以監軍!”
朱允炆一想,也就點頭了,“那好,就讓景清立刻入蜀吧!”
方孝孺想說什麼,卻發現朱允炆已經甩袖子離開,黃子澄一臉得意。
頭些日子,方孝孺總是嚷嚷著變法,陛下也被他帶過去了,這段時間陛下似乎清醒過來。要對付朱棣,就必須集中力量,拉攏一切支持者,尤其是士紳官吏。至於變法,只能放在第二位了。
方孝孺是越來越心累,變法大業舉步維艱,天子又漸漸疏遠,真不知道風雨飄搖的朝廷,究竟會走到哪一步。
老方滿腹憂慮,而景清卻是興致勃勃……他唯一一次從事跟軍務有關的時候,就是帶著船隊,去伶仃洋搜尋柳淳的屍體。不過即便如此他還是充滿了信心。
握有這麼大的優勢,還打不贏,乾脆抹脖子算了。
“魏國公,在三個月之內,必須平定川南!”
這是景清見面後,跟徐輝祖說的第一句話。徐輝祖丟了兩顆門牙,傷勢剛剛恢復,就遇到了這麼個玩意,他也是頭疼不已。
“景大人,我現在已經調集軍需糧草,各地編練鄉勇,設卡徵收厘金,充實軍用。只要再有幾個月的光景,就可以大軍南下,一鼓作氣,平定亂賊,大人何必如此著急呢!”
“著急?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