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身吞炭 很久很久以前,在戰國時期,有一個叫豫讓的人。他是一個有才華的人,但時運不濟,最初侍奉範氏和中行氏,都沒有得到重用。最後他侍奉智伯,智伯對他非常尊重,像對待名士一樣對待他。 智伯後來被趙襄子打敗,全族被滅。豫讓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於是他下定決心要為智伯報仇。他改名為換裝,在街市上以乞討為生。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刺殺趙襄子。但是,第一次行動失敗了,豫讓被趙襄子抓住了。 趙襄子問:“你不是曾經侍奉過範氏和中行氏嗎?智伯消滅了他們後,你為什麼不為他們報仇,反而要為智伯報仇呢?”豫讓說:“我侍奉範氏和中行氏的時候,他們只是把我當作普通的人對待,所以我也像普通人一樣對待他們。而智伯把我當作國士對待,所以我也要像國士一樣為他報仇!” 趙襄子很感動,但也覺得豫讓是個危險的人物,於是下令把他放了。但是豫讓放出來之後,又有了新的行動計劃。他吞下了火炭,把自己的聲音弄嘶啞了。他躲在一個地方,等待機會刺殺趙襄子。但不幸的是,他的行動再次被發現。趙襄子很好奇,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豫讓回答說:“我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你誤以為我已經死了,然後你就不再警惕了。但是你也太聰明瞭,沒有上當!” 趙襄子非常感動,他說:“你為了智伯報仇,不惜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我兩次抓到你,都放了你。但你為了報答智伯的知遇之恩,竟然不惜一切代價來刺殺我。你真是一個忠義之士!”於是趙襄子下令給他特殊的禮遇:三日之後埋葬智伯於九原,並赦免豫讓,讓他成為自由人。 豫讓在得到自由之後,並沒有離開趙國。相反,他選擇在九原智伯的墓前自殺,以表達他對智伯的忠誠和感激之情。 趙襄子聽到這個訊息後非常震驚和悲痛。他感慨地說:“豫讓先生真是一位忠義之士啊!他為了報答智伯的知遇之恩,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和自由。這種精神真值得我敬佩和學習!” 於是趙襄子下令厚葬豫讓先生,並把他當作忠義之士的代表來紀念和表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忠誠和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像豫讓先生一樣,用自己的行動來踐行這些美德。同時,我們也應該像趙襄子一樣,尊重和欣賞那些具有忠誠和感恩精神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豫讓先生一樣的人。他們默默無聞地付出自己的努力和汗水,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而奮鬥著。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用自己的行動來踐行忠誠和感恩的美德。同時,我們也應該像趙襄子一樣,尊重和欣賞那些具有忠誠和感恩精神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有意義的生命個體。 千夫指 在一個古老的村莊裡,有一位叫王五的老人。他年輕時是一個勇敢計程車兵,但戰爭結束後,他選擇回到家鄉,過著平靜的生活。他有一個特別的愛好,那就是種花。他的小院子裡面種滿了各種各樣的花,每到春天,整個村莊都瀰漫著花香。 王五的鄰居是一個叫李四的小男孩。他非常羨慕王五的花園,每天放學後都會跑去看那些美麗的花朵。他對王五說:“爺爺,我也想種花,您可以教我嗎?”王五微笑著答應了。 於是,李四開始跟著王五學習種花。他們一起挖土、播種、澆水,每天都忙得不亦樂乎。不久,李四的家裡也開滿了鮮花。 然而,村莊裡的大人們並不理解孩子們對花的熱愛。他們認為種花是浪費時間,不如去學習如何種糧食,這樣才能填飽肚子。這些大人們經常嘲笑孩子們是“愛花的小傻瓜”。 一天,村裡的大人們聚在一起,討論如何提高糧食產量。他們決定讓孩子們停止種花,去田裡幫忙種糧食。王五和李四聽到這個決定後,非常難過。 李四問王五:“爺爺,我們該怎麼辦?我不想放棄種花。” 王五沉思了一會兒,然後說:“孩子,有一種花叫做千夫指。它是一種神奇的花朵,只要被它觸碰過的東西,都會變得非常堅硬。我們可以用它來保護我們的花朵。” 於是,王五和李四開始尋找千夫指。他們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終於在一座高山上找到了這種神奇的花朵。 他們小心翼翼地將千夫指帶回了村莊。每天早上,他們都會用千夫指輕輕觸碰每一朵花,然後這些花朵就會變得非常堅硬。這樣一來,無論是風吹雨打,還是人為破壞,都無法傷害到這些花朵了。 大人們看到這些堅硬的花朵,都感到非常驚訝。他們意識到自己的決定是錯誤的。他們開始理解孩子們對花的熱愛,並尊重他們的選擇。 從那以後,村莊裡的孩子們都可以自由地種花。他們用鮮花裝飾自己的家園,也用鮮花傳遞著愛與和平的訊息。每當有客人來到村莊,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