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在馬上,李逍十分懷念後來。
後來的我們,有平坦的柏油馬路,甚至就是最偏遠的鄉下農村,也早就村村通了水泥路了。
這藍溪也算是子腳下京畿之地,尤其是藍溪還處於關中通往山南的要道藍武道上,這若放後來,這肯定是有高速的啊,甚至不定都能算是五環之內,地鐵、公交、輕軌啥的都有。
可現在,土路。
乾旱許久,路面倒是不泥濘了,可全是灰。
尤其是閻立本雖然沒大張旗鼓,可也幾十號人呢,這車啊馬的一走,頓時飛沙走石。
看著閻立本一把年紀的老頭,人家還是副國級的高官,可卻依然身子筆挺的坐在馬上,那氣勢,真讓李逍有些佩服。
都大唐尚武,還真是沒錯。哪怕是個文官,也一樣如此。閻立本可是大唐有名的技術型官員,不但繪畫技藝了得,尤其人家還是建築行業的頂尖大師,這樣的文官,還一把年紀了,可照樣佩劍騎馬,八十里路半就要往返,可知道多硬氣。
相比一下,南北朝時的南朝貴族士閥們,卻最喜歡的是坐牛車。漢以來,牛車最受貴族們歡迎,皆因高階牛車比起馬車來可是更為舒適,牛車速度慢,不比馬拉車快。
因此,許多貴族,尤其是那些貴族女人最喜歡乘牛車。
但到了唐朝,牛車卻慢慢式微,皆因唐人尚武,官員們幾乎都習慣騎馬,不論文武,而就算是一般的貴族子弟和家眷,也多乘馬車。慢騰騰的牛車,反不受待見了。
這就類似於在南朝時早有的人抬輦,在如今卻很少看到。
以前人覺得重要場合,坐車為禮,騎馬為失禮。而自唐朝始,上到皇帝下到平民,卻都以乘馬聊服為禮。男子們在隆重的場合,全都騎馬。
甚至流風所及,許多婦女也騎馬。
唐人愛騎馬,馬具也比較發達。比如這時代的鞍,已經是在漢魏時高橋鞍的形狀下加以調整,後鞍橋向下傾斜,更便於乘者上下,對人體也更適合,可以稱為後橋傾斜鞍。
這種鞍白了就是u形鞍,比起漢代的v形鞍來,要舒適些。
但對於李逍這樣的人來,這種鞍具還是舒適性不高。鞍具嘛,最重要的作用當然是騎乘時坐著用的,坐,就得舒適。
簡單點,就是後世的普通摩托車、電動車的坐墊也比現在這種木頭制的橋鞍舒適啊。
雖這時的馬鞍以木頭為骨架,外面會蒙上牛皮,甚至有用金銀珠寶做點綴裝飾的,可到底還是木製鞍。
木鞍可是硬的,那幾層皮革也不會有太大的減震緩衝作用,一口氣跑個百八十里的,人真的會震散架。
唐的馬鞍,鞍下還有韉,在後世則稱為鞍褥,一般用氈子做成,也有用皮毛做的,比如皇帝的鞍韉,就有用虎皮做的。
而在韉之下,還有障泥,障泥懸掛在韉下。
為了固定鞍、韉,還要向馬胸、尻、腹部引出帶子加以繫結固定,自馬鞍底下繞住馬腹的帶子稱為腹帶,自馬鞍向前繞過馬胸的帶子則叫攀胸,而自鞍後繞過馬屁股的帶子則叫秋。
有些人還會在鞍後每側散綴一些裝飾性的帶子,甚至不少唐人還會在自己腰帶上也散綴一些短帶子,名鞢韄。
一套上等的鞍韉就包括所有的馬具,價格是極高昂的。
但今李逍看閻立本和狄仁傑兩個大唐官員的鞍韉卻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木頭鞍骨,外蒙皮革,高橋式馬鞍。這種鞍跟他那幾個朋友送他的鞍具大致差不多,短途乘騎還沒什麼,稍騎遠些就屁股疼。
還沒騎老式腳踏車舒適。
他一邊拿了塊布把自己的嘴鼻給包裹起來,做了個簡單的口罩防灰塵,一面想著,要是再有個墨鏡就好了。
嗯,馬鞍若是能再改進一下就更好了。
若是能把這兩頭高高翹起,中間凹陷的馬鞍改進成摩托車坐墊那樣的,估計就會舒適許多吧。
那樣的明顯更平穩一些,而且如果由木製改成皮革的,中間用獸骨或木頭做點支撐,那麼肯定就不那麼硬了。多層式皮墊肯定能舒適許多。
“在想什麼呢,是不是在想著一會見到陛下後不知道什麼了?”閻立本笑著扭頭對他道。
李逍對閻老頭感覺不錯,堂堂京畿地區一把手,紫袍大佬,卻還能對他這樣一個老百姓和和氣氣的,這可十分不易。
特別是佩服人家親自騎馬趕來見他,畢竟往返一百六十里路呢。
“沒想那麼遠。”李逍對閻立本笑笑,“逍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