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參見《宮中檔乾隆朝奏摺》,十一輯;十二輯。
(38) 乾隆二十年六月壬申諭。
(39) 乾隆二十年七月己卯諭。
(40) 乾隆二十年十月甲寅諭。
(41)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十五輯。時軍機章京趙翼記雲:“尹文端(繼善)以南巡事,隔歲先入覲。公(傅恆)嘗命司屬代作詩相嘲,中有句雲‘名勝前番已絕倫,聞公搜訪更爭新’,文忠輒易‘公’字為‘今’字,便覺醞藉”(《簷曝雜記》,卷2,《傅文忠公愛才》)。
(42)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十五輯。
(43) 乾隆二十一年九月,是月。
(44) 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己卯,上諭:至此事在本月初九日,該督撫等身任地方,每日隨行,豈竟一無所聞?而皆置之不問,經步軍統領衙門查明具奏,朕始知之。封疆大吏,所司何事?人命至重,朕清蹕所至尚爾如此,則平時之翫忽從事更不可問矣。
(45) 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壬戌諭。
(46) 起初,阿睦爾撒納率眾來歸,皇上雖認為他“為人詭詐反覆,全不可信”,卻又因其“乃最要之人(在四衛拉特中,其掌握輝特、和碩特、杜爾伯特三部),伊若來降,明年進兵大有裨益”。於熱河入覲時,阿面陳進兵準噶爾方略,因“賜上駟與之乘,親與其分較馬射,並以蒙古語詢其變亂始末,賜宴而退。阿悚然,時冬月嚴寒,阿逆汗下如雨,退告其下曰:‘真天人也,敢不懾服!’”(《嘯亭雜錄》卷3《西域用兵始末》)。遂封其為親王,令率領北路大軍前鋒,棄清軍上三旗纛幟不用,仍用“舊纛”(此已不當)。果然,軍馬“如入無人之境”,“未折一矢,諸部爭迎,伊犁悉定”,封雙親王。隨後,阿漸露欲為四衛拉特總汗之意,與清廷善後方案意見不一,六月即令班第可“便宜從事”,六月底,以阿睦爾撒納“圖據準噶爾已無疑義”,與其俟其變亂,莫若先發制人。密令班第等,如阿尚未起程入覲,即行擒拿,在軍營正法;如已動身,則另行辦理。復因事機不密,遂致脫逃。但阿逆始終不能與清軍小股部隊相抗,其非“預謀叛亂”可知矣。至於潛逃之直接動因,據其自述系“遵旨入覲,行至烏隆古地方,聞有拿我之信,不得已潛避”。與其部眾言:阿某非不臣,但中國寡信,今入境如軀牛羊,大丈夫安肯延頸待戮?俄國史料也記載阿在入覲途中“截獲了由北京下達給將軍們的命令”(《俄中兩國外交文獻彙編》,第300頁)。趙翼等則記六月間額駙色布騰巴勒珠爾奉旨先歸,阿私下以總統四衛拉特之意,請其代奏。及額駙入京,竟不敢代奏。而阿中途遷延,猶有所望也。迨至八月中旬,旨仍未下,阿疑事已中變,恐入覲得禍,遂叛走(《皇朝武功紀盛》2;《嘯亭雜錄》卷3《西域用兵始末》)。皇上亦知阿與班第等意見不合,屢次被參,“自生猜疑”,把一部分責任推在了班第等人身上(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44~45頁)。
(47) 乾隆十六年三月壬寅諭。
(48) 參見郭成康、林鐵鈞:《清朝文字獄》,群眾出版社1990年版。
(49) 《清代文字獄檔》,上冊,第49~50頁。
(50) 衛哲治參劾謝濟世頗為時倫所不滿,據昭槤所記,此事“袁簡齋(枚)曾作書規之。劉文清公(墉)亦言其‘官每高一階,而其品乃下一級’”(《嘯亭雜錄》卷2《衛司空》)。然逮治謝濟世似為皇上之授意。
(51) 昭槤以為,胡中藻詩獄蓋乾隆帝“深惡黨援,非以語言文字責也”,謂乾隆初年,鄂爾泰、張廷玉二相國秉政,門下士互相推奉,漸至分朋引類,陰為角鬥。胡閣學中藻為鄂西林得意士,性多狂悖,以張黨為寇仇,語多譏刺,上正其罪誅之(《嘯亭雜錄》卷1《不喜朋黨》)。
(52) 在美國學者孔飛力看來,皇上大罵胡中藻“誣謗滿人”,又嚴斥鄂昌說他的行為不配當一個滿人,把這些聯絡起來才能理解這個案子的意義,即在“謀叛”和“漢化”。《叫魂》(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第87頁。
(53) 如郭成康認為:蓋是時平準在即,形勢嚴峻,皇上必欲遽興大獄,以震惕漢大臣官員。胡中藻、謝濟世不過是其早已選中的靶子而已,《清通鑑》卷5,以上多處參考引用。
(54) 參見郭成康、林鐵鈞:《清朝文字獄》,群眾出版社1990年版。
(55) 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