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4部分

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這條記載可信嗎?

按照級別,諸葛亮死後會確定誰為軍事繼承人呢?當時,軍中各人的官職——諸葛亮:丞相錄尚書事,領司隸校尉,領益州牧,正職;魏延:前軍師,徵西大將軍,涼州刺史,軍事副職 ;楊儀:丞相長史,綏軍將軍,相當於秘書處長; 費禕:丞相司馬,相當於作戰處長;姜維:中監軍(一說是護軍),徵西將軍,相當於政治部主任。諸葛亮時期蜀漢不設大將軍,但是魏延的徵西大將軍是當時蜀漢最高的軍事職務,而且每次北伐都參加,是軍事二把手。楊儀和費禕只是丞相屬官,不是軍事長官,根本沒有資格領兵。姜維級別太低。諸葛亮死後,按照級別,安排魏延繼掌軍事才是正常合理的。定軍山之戰,夏侯淵突然陣亡,接替夏侯淵的,不是長史或司馬等下屬官員,而是其副職蕩寇將軍張郃。

按照權力,諸葛亮死後,當時軍中只有魏延一人假節。孤軍遠征,假節是必需的。只有假節,才有權力殺違反軍令者,才能統帥諸將,排程軍隊,才能軍令如山。張郃接任夏侯淵職位。當時沒有假節,曹操馬上派使者“假郃節”“。當時魏延本身假節,是很自然的繼任人選。

按照資歷,魏延在奪取益州和漢中的戰爭中戰功累累,得到劉備的破格提拔,在“五虎將”死後,魏延已是元老宿將,是諸葛亮時期的首席武將。諸葛亮死於兩軍陣前,十萬蜀漢大軍要撤退,撤退路線是艱險狹窄的褒斜道,身後是用兵如神的司馬懿和一直養精蓄銳的魏軍,一旦指揮不當,十萬蜀軍將遭遇嚴重損失。因此,有魏延在,諸葛亮沒理由選擇其他人來指揮這次撤退。楊儀是文職官員,從未帶兵打仗,大致也就是馬謖一類的高參或行政官員。一生謹慎的諸葛亮,會把帶領十萬蜀軍撤退的重任交給軍事菜鳥楊儀嗎?其實,魏延指揮撤退,也是民意。魏延雖然同事關係不好,但是諸葛亮死後,“時論必當以代亮”。

前面寫了,諸葛亮是器重魏延的,魏延也是信任諸葛亮的,二人只是軍事思想不同。他們從荊州時就是浴血奮戰的戰友,為了同一個理想而奮鬥,一個是劉備最信任的文臣,一個是劉備最信任的武將,在長達六年的歷次北伐中,他們始終在一起,如果心存齟齬,不會一起走到最後。諸葛亮在最後時刻,不會壓制魏延而做出匪夷所思的人事安排的。

有人說,諸葛亮知道魏延一直鄙夷他的謹慎,他擔心把軍權給了魏延,魏延折騰著帶兵去圓多年的“子午谷之夢”,所以,諸葛亮就做出了那樣的人事安排。可是,如果諸葛亮真那樣安排,諸葛亮才是折騰。按照人情,如果魏延有可能生事或者造反,那麼諸葛亮完全可以提前解除魏延的兵權,魏延就不會對大軍撤退造成任何損害了。如果諸葛亮不認為魏延有可能生事或者造反,那就不會有《三國志》記載的軍事安排了。《三國志》記載的軍事安排,是本沒有麻煩卻故意製造自己解決不了的麻煩,是莫名其妙地分裂蜀漢軍隊,是自毀長城。智者諸葛亮,謹慎一生的諸葛亮,有了馬謖的教訓,在軍國大事上能出如此昏招嗎?

再就是,即使魏延掌軍,根據當時情勢,他也不會採取進攻姿態,而是乖乖地按照諸葛亮遺命退兵。據《魏書》①記載,諸葛亮是因為糧盡勢窮,憂恚嘔血,才導致病入膏肓,燒營遁走,半道病逝。這說明,諸葛亮即使不死,也得撤兵了,又得重演以前糧盡退兵的悲劇。諸葛亮把指揮撤退的權力交給魏延,魏延除了撤退,還真別無選擇。至於回到漢中之後,諸葛亮早已經安排好接班人:蔣琬,只不過為了穩定局勢尚未公佈。諸葛亮當時只是安排指揮撤退的人,並不是安排接班人,所以,他沒有理由捨棄魏延。

合適的也是喜歡的,是最理想的。但是當合適的在右、喜歡的在左的時候,選擇靠右走,無疑是遵守了效益規則。也許諸葛亮不是很喜歡魏延,但是諸葛亮早已“修煉”成效益動物,是非觀超越了好惡感。街亭之戰,諸葛亮舍魏延而選馬謖,是因為他認為馬謖最能貫徹他的戰略意圖。死前安排人指揮撤退,魏延最能實現他的戰略意圖。 所以,諸葛亮肯定會安排魏延組織撤退,而不是讓他早早地出局。

這一點,在《魏略》②裡得到了驗證。《魏略》記載,諸葛亮臨死,讓魏延代理全軍事務(“攝行己事”),密不發喪,悄悄退去。《魏略》的記載,符合情理。因此,《三國志》③的記載明顯錯誤。

撒了一個謊,就要再撒一個謊來圓第一個謊。現在還不能說《三國志》撒謊,但是最起碼可以說它錯了,而且,接下來,它還將繼續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