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5部分

魏延找了一個“燒燬閣道”的罪名。也許魏延因為和楊儀慪氣,真的燒了幾小段棧道,但是未給大軍撤退帶來影響,否則,魏延坐在漢中喝茶的時候,楊儀也許還在山裡指揮修造棧道,也許早被司馬懿追上了。

《三國志·魏延傳》裡還有一處記載,蔣琬帶領宿衛營去南谷口處理魏延事件,才出成都幾十裡,魏延的死訊就傳來,蔣琬就回去了。死訊就沒到褒口來,而是回成都了。

這裡的記載表明,蔣琬是去鎮壓魏延的,因此魏延一死,蔣琬就沒有再去的必要,就打道回府了。這說明,在楊儀和魏延的互訴中,官方採信了楊儀的說法,定了魏延謀反之罪。

《三國志·楊儀傳》記載,楊儀“平叛”,事後只被拜為中軍師,根本沒有統兵權,基本是被晾在了一邊。這就奇怪了,楊儀可是“平叛”的第一大功臣啊!要是魏延造反的話,那楊儀就是力挽狂瀾的人物,事後肯定會高官厚祿,可是他又怎麼被棄之不用呢?

這隻能說明,當大軍完全撤回後,為魏延鳴冤的人多了,真相漸漸浮出水面——楊儀暴露了。魏延人緣雖然不好,但是諸將仍然議論紛紛,都推斷說魏延絕對不會投降魏國了卻還要趕回來(“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諸將分析,魏延只是想殺楊儀(“但欲除殺儀等”),但惹火燒身。楊儀暴露了,當然不能給他升官了。

問題出來了,既然楊儀暴露了,那朝廷怎麼不為魏延平反,治楊儀的罪呢?

縱觀歷史,歷朝歷代,哪位統治者糾正過自己主辦的冤假錯案?最大的可能,是後代糾正祖宗辦的錯案,後任糾正前任辦的冤案,而且也要費很大力氣。曹魏滅蜀功臣鄧艾,因鍾會構陷,正好司馬昭想掃平篡權路上的障礙,就在263年定了鄧艾罪,然後鄧艾在被押解的路上被殺。後來,鄧艾蒙冤已是大白於天下的事實,可是也無人為他平反。直到267年,司馬昭死後第二年,議郎段灼上書為鄧艾鳴冤,此事才被提起,可是即使是這樣,司馬炎也是到了273年才下詔為鄧艾平反。要不是段灼堅持不懈,要是司馬昭還活著,鄧艾有可能洗清冤名嗎?

定魏延罪的是劉禪、蔣琬,費禕和姜維在中間也起了作用,蜀漢一直是這幾個在魏延案件中洗不清的人掌權,魏延案件也就一直沒有反過來的可能。所以,楊儀也不會被追究責任。

一些人,為了登上權威的寶座,不惜把真理踩在腳下。

魏延,這個戰場上所向無敵的英雄,在自己人的算計裡敗下陣來。《三國志》以驚心動魄的文字,記載了魏延的結局:魏延逃亡後,楊儀派馬岱追上去,馬岱斬殺魏延,然後把魏延的首級獻給楊儀邀功,楊儀親自踩在魏延的頭上,罵道:“庸奴!復能作惡不?”這時,楊儀心裡肯定是爽極了:看你以後還能不能在老子面前拔刀!小人得志便猖狂,楊儀又派人到漢中,夷滅魏延三族。

可以肯定,《三國志》對這件事的記載,沒有出錯。魯迅先生說過:“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這句話,完全可以用在楊儀身上。

可嘆魏延,一代豪傑,生裡走過死裡來過,沒死在敵人手裡,卻被自己人殘殺!

可悲魏延,一身豪氣,威震漢中,叱吒風雲,死後落得了千古“反”名!

魏延啊,當你被楊儀踩住頭顱時,為何不再氣壯山河地慷慨陳詞——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良知被擠壓得無處可存,但是我們仍然感覺到它的力量。蔣琬,魏延案件的實際拍板者,後來還是透過一個非常隱秘的方式表達了對魏延的懺悔。延熙元年(238年)冬十一月,大將軍蔣琬出屯漢中。淒厲的寒風裡,蔣琬望著破碎的山河,想到蜀漢無人,想起在這個地方,二十年前,魏延曾經無比豪邁地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魏延的戰場傳奇,在蔣琬的記憶裡復活。蔣琬嘆口氣,傳令下去,對魏延重新以禮收葬,並在墓前立了石馬⑥,以紀念魏延的戰功。

可是,蔣琬畢竟沒有勇氣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

我們是透過分析《三國志·魏延傳》的錯誤而知道蔣琬的錯誤的。以“信史”著稱的陳壽,為何在一篇人物傳記裡犯了這麼多錯誤?魏延事件,就由得他任意打扮嗎?

其實,陳壽本來對魏延案件是瞭如指掌的。

歷史家的難言之隱——

陳壽是蜀漢巴西郡安漢縣人,出生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