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4部分

書也被作為選修課來讀。當然曹操最喜歡的還是兵法,他抄寫匯總諸家兵法,名為“兵法接要”。對於孫子兵法十三篇,他更是讀了又讀,並作了註釋,流傳後世,被稱為“孫子略解”。當然他的這些成果是成年後取得的,但是顯然是在少年時就播下了讀書的種子。書是智慧,書是思想,書是精神,書能將躁動、叛逆、狡譎昇華為任俠、激進、智慧。在書的薰陶下,不良少年曹操成了一個文武全才的佼佼者。

172年,曹操18歲了。曹嵩讓曹操來到了洛陽,進太學讀書。太學是中國當時的最高學府,是公務員培訓學校。太學是天下所有讀書人都向往的地方,但並不是天下所有讀書人都能進去的地方。太學招生實行考試加保送的辦法。每郡都有定額推薦本地學子考試入學,這個有落榜的可能,遠遠不如保送來得保險。曹操就是走的保送的路。品秩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員,都可以送一名子弟到太學學習。大司農曹嵩是中二千石官員,他把長子曹操送進太學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官員很多,官員的兒子更多,太學生需要不斷更新,資源共享,利益均沾,大家才會都滿意。於是,太學生一般兩年就畢業,給後來者騰出位子來。太學的教師稱為博士,太學生稱為博士弟子,課程則完全是儒家經學。儒家經典,一句話就得琢磨半年,兩年時間也就是剛剛入門甚至還沒摸著門,但是大家進太學,本來就不是為了讀書,而是為了混個就業的資格——進了太學,等於一隻腳踏入了官場,因為選拔官吏博士弟子優先考慮。

進入太學的,本來大都是一些讀不進書去的官二代。因此,即使只有兩年時間,太學生們也都不怎麼讀書。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不好好讀書,必定會做出一些荒唐事兒來。一天晚上,曹操竟然潛進了被靈帝認作父親的大宦官張讓的院子裡,不料被發覺了,衛兵們關上大門,準備來個甕中捉鱉,曹操舞著手戟,以一人之力居然擊退張府衛兵,最後翻牆跳走。估計是博士弟子們私下裡議論張讓為亂朝政,曹操聽了後,抄起手戟來,跑到張讓家裡,想徹底解決問題。事後,曹嵩做了不少工作,說情,送禮,再說,張讓想想自己都是皇帝的“父親”了,和一個孩子計較也被人恥笑,這事兒就不了了之。很多人質疑這則故事的真實性,但是這則故事符合曹操的性格——心動就行動,想到便做到。

除了翻人牆頭,曹操在太學裡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交友。與很多大學一樣,太學裡最大的收穫不一定是讀書,結交同學,積攢人脈,為將來鋪路,是曹操在太學裡最大的收穫。曹操在太學裡認識的很多人對他以後的事業有著這樣那樣的幫助。周頎、周昂,會稽郡周家的新生代,後來他們在關鍵時刻支援曹操;劉勳,後來擔任廬江郡太守,在袁術滅亡後歸附曹操;許攸,在官渡之戰時從袁紹陣營投奔曹操,帶去絕密軍事情報,對曹操取勝起了關鍵性作用;張邈,曹操走出事業的第一步全靠他支援,但是後來他卻反叛曹操,差點兒顛覆了曹操的霸業。

可是,並非所有的人都給曹操面子。太學裡有一個優秀學生,名字叫宗承。曹操那一屆太學生中間流傳著一句話:不識宗承,太學白上。曹操想與他套上近乎,但是宗承討厭曹操的為人,直接無視他。曹操多次登門拜訪,但是宗承賓客太多,曹操根本沒有說話的機會。有一次聚會,曹操與宗承都在,曹操瞅準了宗承起身出去的機會,急忙迎上去,拉住他的手,與他套近乎,但宗承看他一眼,毫不客氣地拒絕了。曹操在太學裡的言行舉止總顯得另類,宗承這類標準的好學生看不慣他,甚至看不起他。總的來說,曹操的太學生涯並沒有像花兒一樣開放。

那時太學生就業就只有當公務員一條路。漢代選拔公務員採取兩種方式:察舉和徵辟。察舉就是推薦,“察”就是考察,“舉”就是推薦,由中央和地方各級主管官員將本人發現或民間公認的出眾人才向各級政府推薦,經考察後擇優錄用;徵辟就是海選,“徵”是皇帝指名徵召直接任為中央官員,“闢”是中央和地方的高階長官徵聘任用為本署僚屬。無論察舉還是徵辟,都要做到一點:有人推薦。

出自仕宦之家,曹操深諳官場奧秘,又有曹嵩指點迷津,鋪橋引路,曹操在太學結業前就開始為就業作準備——爭取專家好評,炒作出名,為就業打下基礎。

曹嵩首先要兒子去找同事橋玄。曹嵩擔任大司農,國家的財務總長;橋玄擔任少府,掌管宮中的服裝、車馬、寶貨、飲食等,是皇家財務總長。因為工作性質相同,二人打交道最多。大司農和少府的品秩都是中二千石,曹嵩與橋玄平級,但是皇家花錢不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