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瑾急忙在長臉上擠出笑容來,乾巴巴的。孫權不知道,諸葛瑾在想:兒子為討好人而說違背事實的話,功利心太重,以後難免會栽跟斗。
“藍田生玉,真不虛也。”孫權意猶未了地說。藍田出產的玉石,是天下最好的。藍田生玉,其實就是說諸葛恪是名門裡走出來的俊傑。
諸葛恪成了孫權的開心果,一有休閒酒會就讓諸葛瑾把他帶來。有時,孫權會讓諸葛恪做監酒官。想想吧,要是被這麼一個精明刁鑽的孩子罰酒,那該多麼難堪啊。自從諸葛恪做監酒官,孫權的酒宴上再也沒有人敢賴酒了。
這一次,諸葛恪遇到了一塊難啃的骨頭:張昭。張昭這人,年齡大,資格老,職位高,原則性強,唯一不足就是酒量不行。這一次,當孫權再勸酒時,張昭死活不喝了,他指著自己的臉,說:“看看,看看,我臉上的酒意。”孫權一看,張昭確實滿臉酒意了。可是,勸酒看權威,孫權不能放過張昭,但是張昭倚老賣老地說:“你這不是尊老的行為啊。”
孫權對諸葛恪說:“你要是能使張公理屈詞窮,他就會飲酒了。”
諸葛恪走到張昭面前,說:“從前姜子牙在九十歲時,還右手揮著軍旗,左手持著斧鉞,親自指揮戰鬥,他也沒說自己年老。而今一有戰事,將軍您處在後方,喝酒的時候,你卻排在最先。這又怎麼能說是不照顧老年人呢?”一有戰事時張昭處在後方,那是在打點孫權的將軍府,確保孫權在外征戰沒有後患。可是,張昭總不能和一個孩子說自己做了如何如何重要的工作。他無言以對,只得滿飲一杯。滿朝文武都忌憚張昭三分,可是這回他卻栽在了諸葛恪手裡。
這一次,蜀使到了,江東舉行大型歡迎酒會,孫權特意囑咐諸葛瑾:“一定把你家美玉帶來,讓丞相看看諸葛子弟是如何成長的。”美玉當然是指諸葛恪。雖然諸葛亮只是蜀漢的丞相,但是兩國交好,孫權也稱呼諸葛亮為丞相。
酒會上,孫權指著諸葛恪對蜀使說:“這個諸葛恪非常喜歡騎馬,你回去告訴丞相,為他送好馬來。”孫權也不指望諸葛亮給諸葛恪送馬,只是在提醒蜀使回去後別忘記了向諸葛亮彙報諸葛恪的情況。
誰也想不到,諸葛恪跑到孫權跟前,跪下,把頭磕得山響,連聲感謝孫權。
“馬還沒到,你為什麼感謝呢?”孫權問。
“蜀地是陛下的外廄,如今既有恩詔,那馬必定會送到,我又怎敢不表示感謝呢?”諸葛恪說。
孫權笑了,碧眼閃閃發亮。每次聽到要統一蜀地乃至君臨天下的時候,他總會這麼笑。
諸葛恪這次是在賣萌。其實他明明知道江東毫無吞併蜀地的希望。要是有希望滅蜀,孫權也不會與諸葛亮建立友好盟約了。諸葛恪這樣半瘋不傻地賣萌,說蜀地是孫權的外廄,只是為了獲得他的好感而已。看著一臉得意的兒子,諸葛瑾悵惘地想:孩子啊,你這樣說,你叔父該多麼痛苦啊!
俗語說:“淹死的都是會水的。”善於游泳的人,往往不在乎水中的環境,淹死的機率反而大。有大才的人,因為過分依賴個人智慧,時不時地亮出才氣的羽毛,反而忽略了對生存條件的考量,這時就容易跌跟斗了。大才非大器的道理就在這裡。
可惜,年少成名的孫權,看到鋒芒畢露的諸葛恪,總能產生足夠的認同感。“這麼聰明的人,要是和太子在一起,那對太子的成長該是多麼有益啊。”孫權想。他是帝王,自然可以享有治下的最優質資源,於是他把諸葛恪送到武昌,讓他伴隨太子孫登讀書。與諸葛恪一起為太子伴讀的,還有輔吳將軍張昭的兒子張休和丞相顧雍的兒子顧譚、偏將軍陳武(已故)的兒子陳表,他們一起被稱為“太子四友”。
每每有露臉的場合,孫權就會把太子叫來,一來是樹立他的威信,二來是讓他見見世面。叫太子來,必然也就會把“太子四友”帶來。
“費禕來的時候,大家都只管埋頭吃飯,不要起身。”孫權說。為了加強蜀吳的友好關係,諸葛亮派費禕出使江東。雖是盟好,但是好勝的孫權總想佔得上風,就想給費禕一個難堪。要知道,費禕是諸葛亮最信任的人,被視為諸葛亮的接班人,要是成功捉弄了他,那就滅了蜀的威風。
費禕應邀如約參加孫權為他舉辦的宴會,一走進餐廳,沒有符合禮儀的笑臉和寒暄,只看到眼前黑壓壓的頭頂,東吳君臣都在埋頭吃飯。能成為諸葛亮最器重的人,費禕絕非浪得虛名,他站在門口,拿出悲哀的語氣喊道:“鳳凰飛來了,麒麟就會懂得停食,奈何驢騾無知,和原先一樣伏身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