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充分陳述正直忠誠的話,請讓您身邊的侍從小臣們常常把有利的建議報告給您。”陸遜就差指著鼻子罵孫權昏聵了。那些出身草根的人,只有得到孫權的親近,才能擔任要職,例如呂蒙。擔任要職而被孫權忽視的,只能是世家成員。陸遜的這封奏章,是世家的維權書。
孫權也不是善茬,面對這封攻擊性的奏章,他強硬地答覆:“你說刑罰太重,我覺得未必重,這是為了阻遏兇惡防止奸邪;你不敢陳述忠言,那是因為你還不夠忠;你說我只相信身邊侍從小臣,可是他們有的建議也值得采用,他們如果只是諂媚,我再笨也能看出來;你說要停止徵兵,可是天下未定,只有靠兵力才能取得成功。我開始只想坐守江東,可是這樣也未免志向太小了,就應該受到鄙視了。”
氣沖沖地批覆完畢,孫權越想越氣:哼,說我刑罰過嚴,不就是因為我觸犯了你們世家利益嗎?他下令把所有的規章條例一條不漏地都寫出來,然後派郎中褚逢帶去給陸遜、諸葛瑾審閱:你們看看,哪一條讓你們不滿意,你們儘管刪改就是了。
本來徵求意見修改法律,應該派文職幹部執行,可是孫權卻派了專業不對口的郎中來操作。郎中是武官,負責警衛皇宮殿堂,孫權的侍衛官。想想吧,主公的侍衛官傲然來到陸遜和諸葛瑾面前,一隻手拿著規章制度,一隻手放在腰間的尚方寶劍上,不耐煩地問:主公的法律有什麼不妥嗎?這樣的情形下,陸遜和諸葛瑾除了表態堅決擁護主公之外,還能說什麼呢?
本來,孫權與以陸遜為代表的世家關係本來很和睦的。夷陵之戰時,無論是世家的生死,還是孫權政權的存亡,都受到來自劉備的威脅,所以整個江東精誠團結,眾志成城。夷陵之戰以後,江東面臨來自曹丕的進攻,世家和孫權政權的利益還是一致的,他們還能共進共退。劉備死後,孫權與諸葛亮講和結成聯盟,陸遜駐守陸口,防區與益州接壤。兩國之間有什麼事情,孫權總會讓陸遜告訴諸葛亮,並且他還刻了一方個人印章,放在陸遜那裡。孫權每次寫給劉禪、諸葛亮的信,也經常在送往益州的途中經過荊州時拿給陸遜看,有欠妥之處,陸遜可以直接改正,然後用孫權的印章加封后送走。那時,陸遜建議休養生息,孫權就下達公文到各州郡,要求採取寬和措施。陸遜建議讓軍隊屯田,孫權就率領兒子親自耕田,把拉座車的八條牛分開拉四張犁。
可是,這一切在與蜀漢的聯盟關係穩固而且曹丕去世曹魏衰弱之後發生了改變,孫權想進攻北方,拓展勢力,世家卻覺得現在的日子就不錯,無法再好了。於是,雙方關係就變得勢如水火了。
這讓人想起了動物世界的一幕。兩隻狗正在你咬我,我咬你,他們的腳下有一根骨頭,第三隻狗走過來,叼走了骨頭,前面這兩隻狗開始合力攻擊第三隻狗,當第三隻狗敗逃後,前面這兩隻狗又相互咬了起來。
當有共同的敵人時,就選擇合作;當外敵被消滅後,就相互為敵,展開競爭。管理學上把這種因勢而變的關係稱為“競合”。孫吳政權和江東世家的關係始終是這種不穩定狀態下的競合,這也是孫吳集團在三國當中“最長壽”的奧妙所在。就蜀漢集團來說,劉備一進入益州,就讓以諸葛亮和張飛為首的嫡系代替了當地世家,世家始終抬不起頭來,也不能為政權提供強有力的支援,所以被滅亡;就曹魏集團來說,曹丕死後,曹氏始終疲軟,不能壓制司馬氏的壯大,所以被篡位。
孫權慢慢地也發現:只有當在江東的家園受到威脅時,世家們才會與他合作。孫權於是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邀請北方進攻江東。
孫權解開了他的腰帶——
228年5月底的一天,孫權算準了陸遜回來求他。
陸遜果然來了,急得滿頭是汗。“北方的大司馬、揚州牧曹休帶領十萬大軍已經出發了!”孫權還沒聽過陸遜用如此急促的語氣說話。
孫權滿意地看著陸遜著急的樣子,淡定地說:“曹休僅僅是東路而已!中路,一個叫賈逵的人帶領著兩萬人從西陽直撲東關;西路,司馬懿也已經從江陵出發,兵力還未偵查清楚。”
你喜歡,或者不喜歡,戰爭就在那裡,無處可逃。陸遜必須要保衛家園,但是保衛家園必須要依靠強權。一方面抗拒強權,另一方面依賴強權,這種分裂生存狀態下的書生,其實已經到了末路——要麼自己不再是書生,要麼以書生的姿態告別這個世界。
曹休這次大舉進攻江東,其實正是孫權的策劃。228年春天,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朝野恐懼,曹叡不得不親率大軍馳援。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