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耗傳來,無量宮上下悲呼備戰。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戰前緊張的氛圍延伸到皇宮,盡皆隴上殺伐氣息。
時下,滿朝文武匯聚金鑾殿,跪了一地,經受李二的怒火。
繞是李二下達戰令聚兵備戰,剋日奔赴福林山基地,迎戰吐谷渾大軍,為王浪軍報仇雪恨,但李二還是不放心。
生怕王浪軍暴怒而殺上門來,怎麼辦?
李二懷著坎坷不安的心思,徘徊在龍椅前面,審視著下方的文武形成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扎心了。
為啥呀?
只因文武大臣幾乎都是身著中山裝參加朝會,表明接受了王浪軍的新政。
縱然有人不服,但表面工作還是要做的。
可是以太子李承乾為首的十幾個大臣,人皆一身袍服,始終沒變過。
這種著裝擱在以前,形成反對王浪軍的新政班子,聲音等等典型,代表天下不服的人發言,沒毛病。
還能取到均衡作用,平定時局。
也是警示王浪軍的一面旗幟,少不了。
要不然,這整個天下都是王浪軍說了算,一言而決,一舉一動都是典範,那麼皇權尊嚴何存?
因此,無論從哪方面考慮,向太子黨維護舊制,穿戴袍服上朝的習氣免不了的。
李二漠視之,隱隱的高興,感覺生子如此,後繼有人的欣慰,太子總算長大了,知道為朕分憂了!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
變味了。
往大了說,是李二保持這種模稜兩可的態度,始終不能面接受王浪軍推行的新政,搞兩面派,導致張博的死,惹怒王浪軍陷入絕境。
須知,王浪軍若是一怒復仇,不說會給朝廷帶來什麼嚴重的打擊,單說這麼一來就中了邪道修士的挑撥之計,會鬧得兩敗俱傷,讓邪道修士得利的。
這種結果,李二死都不能承受。
那麼,李二此時看待太子黨延續舊制的派頭,老扎心了,殺人的心都有了。
自然也有懊悔之意。
李二悔不該猜疑王浪軍的仁義,沒膽子完接受,適應與認同新政,還心生相容玩權術制衡,導致如今的局面,豈不是自尋死路?
一念至此,李二怒指太子黨喝斥:“混賬,就是你們這些頑固派,從中作梗,阻礙新政大興天下的步伐,導致今日之局,罪該萬死!”
“父皇息怒,兒臣有本奏!”
李承乾嚇了一跳,來了來了,這老貨要拿人開刀擋災,消弭王浪軍的怒火?
李世民有心殺人擋災,但不忍李承乾遭殃,忍著怒火喝斥:“事到如今,你帶頭抵制新政闖下彌天大禍,還不知罪?”
“回父皇,兒臣冤枉啊!”
李承乾跪奏不服,引起太子黨一片譁然響應,高呼冤枉。
其實人人嚇尿了。
自知免不了一死。
最起碼也有死幾個替死鬼。
這不是要人命啊?
誰想死啊?
於是乎,人人爭相喊冤,爭取為太子分憂,贏得一份生計。
而其餘的大臣跪看好戲,沒吱聲。
李世民自是不能武斷的處決大臣,瞅著一地喊冤,醜態百出的大臣怒道:“你們有何冤屈,從實道來?”
“啟奏父皇,兒臣有罪。
罪一,兒臣不該婦人之仁,眼見王浪軍向天下推行新政,惹怒權貴世家,而生出制衡之心,為了平息權貴世家的怒火而站到他們的立場上,維護天下和平。
至於延續舊制,穿袍服等等事宜,都是為了穩定時局而為之。
避免權貴世家發難,阻礙新政的施行。
兒臣知錯,這是姑息養奸啊!
罪二,兒臣代表朝廷阻礙新政,給朝廷帶來惡劣的影響,還與王浪軍分庭抗禮。
直接促成邪道修士見縫插針,挑撥離間的境地。
陷朝廷與王浪軍劍拔弩張的局面。
兒臣萬死不能贖其罪。
罪三,兒臣也是一時糊塗,聽信讒言,為父皇分憂而延續舊制,均衡權貴世家做出許多抵制新政的舉措。
直接助長了世家的氣焰,打壓了天下百姓的積極性,造成惡劣影響。
延續至今,引發禍亂。
兒臣罪不可赦,不求父皇贖罪,但求父皇給兒臣一個將功補過的機會?”
李承乾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訴,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