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5章 千丈屍如枕,此時氣蕭森。

第四百五十三章千丈屍如枕,此時氣蕭森。

挹婁,古肅慎之國也.有五穀、麻布,出赤玉、好貂。無君長,其邑落各有大人。

處於山林之間,土氣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塗身,厚數分,以御風寒。夏則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後。其人臭穢不潔,作廁於中,圜之而居。種眾雖少,而多勇力,處山險,又善射,發能入人目。

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枯,長一尺八寸,青石為鏃,鏃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盜,鄰國畏患,而卒不能服。——《後漢書》

這是文獻中關於肅慎最細緻的記載,但是這是東漢時期的關於東夷的記載,根據最初的古肅慎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而這四百年間,因為漢武帝大肆擴張領土的關係,對於東夷古族的影響也是十分顯著的。

而最早中原對於肅慎的記載,則是一個相對模糊的設定,有一個典故叫做‘孔子識箭’,講述的是孔子周遊列國時期,陳國國君聽聞孔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意刁難孔子,於是將祖廟周天子贈送的‘貢箭’拿出來想要考研一下孔子。

孔子看見這支造型特殊的石箭簇就認出了,這時當年武王克商之後,通告天下一統,各個方國蠻夷部落都獻上貢品,其中以東方肅慎部落貢獻的‘楛矢石砮’最讓武王喜愛,於是將肅慎部落的貢品,當做是一種禮品,贈送給周朝屬國和各大盟友,並且在箭矢上篆刻‘肅慎氏之貢矢’。

這種貢箭的身份不但是一種周天子對諸侯的親善,其實還有另外一層警告的含義,讓這些諸侯不要忘記尊卑之分。

但是為何選用東北苦寒之地的偏遠部落的貢品當做這樣一個意義重要的禮品?

這也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

但是由於肅慎這個民族留下的文明痕跡都被後來的挹婁、勿吉、靺鞨等民族模糊,所以很難了解楛矢石砮為何會被周武王看重。

因為按照正常邏輯來說,肅慎這樣的片源落後部落,在鑄造業上不可能比中原更加先進,鑄造的箭支也沒什麼特殊之處,而且肅慎的箭支還是石箭簇,殺傷力有限,唯一特殊的就是肅慎的箭簇有一尺多長,快趕上秦朝鑄造的青銅箭簇長度了。

按照出土的石制箭簇,這個長度可以說是同時期最長的箭簇了。

箭簇的長度,決定弓箭的射程和殺傷力,尤其是石制的箭簇,在重量上要比青銅箭簇更重,所以很可能擁有更遠的射程。

石制的原材料便宜,射程更遠,雖然鋒利程度不比青銅箭簇,但是在成本和產量上都要更加便捷,而且肅慎箭上都塗有劇毒,這可能是肅慎箭被周武王重視的原因。

很有可能當時周武王的遠端部隊,都是由肅慎部落提供的,所以才會讓那個時期肅慎箭的地位如此之高。

只是不知道後來為何,肅慎箭也隨著周武王的死消失在中原歷史的舞臺之上。

因為要涉足肅慎的領地,所以王詡對這個部落一直都有研究,因為這個民族的後裔中,有一支戰鬥力極其強悍的民族。

王詡可不想自己陰溝裡翻船。

當第一支石箭破空黑夜而來,射在旗杆之上發出一聲清脆的金鳴聲時,整個孤竹營地都開始沸騰起來。

“架盾,他們的箭無法給我們造成傷害,而且聽聲音,數量也不算多。”王詡看著蓋華拿來的石箭,眉頭緊鎖。

“臣請戰。”翟仇和禺春同時起身。

“坐下。”王詡把石箭扔進火堆,看著青石箭頭在火焰的炙烤下,發出油爆的聲音以及飄來刺鼻的味道。

“箭簇上有毒,像是蛇毒。”盧氏下意識的從袖子中掏出手帕遞給王詡。

王詡擺擺手“聽箭聲,能判斷出有多少人嗎?”

“應該不足五千,瞭望塔沒有發出訊號,說明敵人還沒有出現在視線當中,只能判斷方向。”翟仇看著瞭望臺打的旗語。

“敵不動,我不動,我倒是想看看,他們準備的有多充分。”王詡冷笑著搖搖頭“留下五千守軍在城牆,其他人繼續修整,無須理會。”

本來他還擔心對方人數眾多,會在氣勢上帶來壓力,沒想到對方如此進什麼竟然選擇先派少數遠端部隊騷擾。

從這個舉動可以看出來,對方並沒有十足的把握。

論戰場上的故弄玄虛之術,王詡覺得在這個時代,可能沒人能夠是自己的對手。

“順便上人把城牆上的石箭都收集起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