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驗證這種假設,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尼·莫多索夫斯基博士對剛孵出不久的小海龜做了一系列的實驗。他把8只5~9日齡的綠海龜分別放在一個特別設計的實驗河床中。河床是黑暗的,河床的環境溫度在19℃到24℃。在河床的一端安裝兩塊白色的光照訊號板,訊號板距實驗海*端53厘米。在河床的外側,每側安裝一個發光器。當發光器啟動時,訊號板上的光照度約755勒直司,依此作為海龜正超光反應行為的標準光照度,每次實驗時間為60秒鐘,最長時間為120秒鐘,分別對河床中海龜發出光訊號和間歇訊號。每當訊號持續達60秒時,就會發現河床中的海龜都向光訊號板方向移動。如果對海龜進行間歇訊號實驗,閃光的總時間不到1秒鐘時,海龜產生正超光行動的比例明顯的增大,至60秒鐘時,則與持續光訊號刺激的效應相近。
若把海龜的雙眼戴上不透明的蠟膜眼罩,然後,啟動發光器,持續發光60秒種,結果,沒有海龜向訊號板方向移動。以上實驗表明:海龜對光的正超光性反應,必須透過視覺作用,在同樣的光照度條件下,需達到光刺激時間的總量時才能產生正超光性反應。
在實驗過程中可出現間歇閃光刺激效應不如持續光刺激的效果,尼·莫羅索夫斯基博士認為,這是由於間歇光刺激削減了總的光刺激量的緣故,因海龜對光訊號的正超光性反應是以整合刺激時間的光量為基礎的,為了校驗這種假設,他把持續光刺激時間比間歇閃光刺激減少一半,或把間歇閃光刺激的光照和持續時間增加一倍,使持續光刺激與間歇光刺激相等,然後進行比較實驗,結果,二者的正超光性反應類似。由此表明,不論是間歇閃光刺激或者持續光刺激,只要兩種刺激的總光亮相同時,海龜對光訊號產生的正超光性反應就相似。
另外,有人猜測海龜可能同某些迴游魚類一樣,體內有著某種能利用地球重力場辨識方向的導航系統,同時能參照海流和不同時期的水溫來校正航向,或者說海龜的嗅覺特別靈敏,能嗅出家鄉的味道。
………【52、鯨魚聽覺失靈則集體自殺】………
1985年12月22日,中國福建省福鼎縣海灘發生了一場悲劇,遇難的全都是很珍貴的抹香鯨。
那天清晨,有一群鯨遊入福鼎縣的泰嶼海灣。當時,正值退潮,群鯨驚慌失措,左衝右突,勢如排山倒海。先有一頭衝上淺灘,掙扎哀鳴,其餘的本已順潮回到海里。這時,它們似乎聽到了同伴呼叫,全部又奮不顧身地游回來。
當潮水再度上漲時,聞訊趕來的水產局幹部、技術人員和當地漁民通力合作,用機帆船拖拽著抹香鯨下海,但被拖下海的鯨竟又衝上灘來,場面十分悲壯。最後,12頭長12米至15米,重15噸至20噸的抹香鯨集體自殺,陳屍海灘。
相對於以上這起發生在我國沿海的鯨魚集體自殺事件,世界很多地方發生的類似事件,規模更大,次數更為頻繁。
鯨魚為什麼會集體自殺呢?科學界對鯨自殺的原因眾說不一。
有人認為,鯨類衝上海灘的主要原因是聽覺失靈。因為鯨的視力較差,行動基本上依靠聽覺。它們靠鼻部和咽喉部的氣囊發出一種特殊的高頻聲波,利用回聲定位來辨別方向和捕捉食物。但當它們游到平坦多沙或泥質的淺海水域時,反射回來的是低頻聲波,因此就無法對環境進行正確判斷,從而迷失方向。
也有人認為,鯨一頭接一頭地衝上海灘,是為了救助同伴。鯨有一個突出的特性,就是愛成群結夥地活動。一旦它們當中某個成員不慎擱淺,必然會痛苦地掙扎,發出哀鳴,其他的鯨聽到了遇難同伴的呼叫,全都會奮不顧身地前來救助,以致接二連三地擱淺。
更有人認為,鯨類幾十頭、幾百頭地大規模擱淺,是因鯨群中帶頭的首領判斷方向有誤,導致眾鯨盲目跟隨。
還有人認為,鯨類成群地遊向淺灘後悲慘地死去,與地球的磁場有關。
………【53、海上偵察兵——“海蜇”】………
夏秋季節,泛舟海上,在平靜的碧波中,常會看到晶瑩透明、身披輕紗,好象一個降落傘那樣的浮游動物,這就是海蜇。唐代陳藏器在《本草拾遺》裡描寫道:“大者如床,小者如鬥,無眼目腹胃,以蝦為目,蝦動蛇沉。”
海蜇雖然沒有耳朵和眼睛,但水母蝦和玉鯧魚都自願當它的“耳目”。每當敵害接近時,生活在海蜇口腕周圍的小魚小蝦,立刻有所察覺,迅速躲進海蜇“家”裡去海蜇感覺到這些小動物的行動,立即收縮傘部,沉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