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民族融合,是建立在足夠的實力基礎上,建立在佔據主動基礎上。
融合與被融合,是兩碼子事。
四萬輕騎,殺透王庭,兩軍匯合,一南一北,又分頭殺下去。
為何只有四萬,卻是兩人各分一萬兵馬,在南北兩門外守住大門,只等逃兵衝出,再行圍殺。
原來兩人會師後就商量,不給咱簡肆司令留湯喝了。
卻說偏和樓班見身後火大,自己這邊並沒有多少反抗,知道大勢已去,趕緊盡起北門之兵一萬多,想開門奪路。
可兩人兵馬只衝出小半,便又箭如雨下,倒下者不計其數,後面軍馬踏來,全部踩成肉醬。
二人知此時已無退路,必須殺出,遂不管死活,只命王庭中兵馬往前突圍,二人混在兵馬中,衝出北門,殺開一個缺口,終於逃至茫茫草原。
奔走了一二十里,兩人回頭看時,兵馬竟然只剩下三四千人,不知是跑了還是被殺了。
樓班仰天長嘆道:“悲呼哉!我烏桓也曾為漢朝衛戍邊關數百年,不曾想只一念只差,犯了錯誤,竟至滅族,漢人比我胡人,更是狠毒啊!”
原來漢初,匈奴冒頓單于滅烏桓國後,其只在烏桓山保留少部,最後投靠了大漢。烏桓人精騎善射,馬上戰鬥力極強。烏桓人特地挑選出精銳騎兵編成隊,組建烏桓突騎,由州、郡統領,為東漢戰事立下了汗馬功勞,烏桓突騎也由此博得“天下名騎”之美譽。
當年漢武帝接連向匈奴發動九次大型戰役,沉重打擊了囂張狂妄的匈奴國之後,烏桓人這才在西漢王朝的庇護下,漸漸安定下來。
後烏桓一路為大漢守衛塞外,漸漸強大後,又北擊匈奴。到了東漢時期,烏桓人竟將匈奴人殺得北遷千里。八十餘位烏桓部落領袖被東漢分封王侯爵位,允許居住在東漢沿邊諸郡,與東漢一起反對匈奴與鮮卑,保衛邊境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成也強大,敗也強大。
若烏桓不南下攻漢,繼續稱臣,為大漢北擋鮮卑,其命運不知又會如何改寫。
第二百八十八章 烏桓之悲
烏桓王樓班心灰意冷,大將偏知此時卻是逃命要緊,容不得其在此長吁短嘆,便建議道:“大王!今後有追兵,並無他路,看來只能西進,去投靠軻比能了。”
樓班淚如雨下,謂偏道:“我已無臉面對父兄,今投鮮卑,亦只能為奴。想我堂堂大烏桓之王,豈能如此苟且?你且領兵去投,保住我烏桓兒郎,我卻心灰意冷,不願再去了。”
偏拜倒,還欲勸阻,樓班卻只是搖手,獨自騎馬,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偏豈能瞭解一族王者心情,見樓班失意而走,遂自領殘部,往西而去。
草原騎兵,常需夜行,自然在馬上備了火把,偏命人點了數十火把,急急往西行軍。
世事無常,樓班心灰意冷,卻不想反活得一命,偏想要活命,卻反而又陷殺局。
簡肆做了好大一個準備,以為公子交給自己的任務艱鉅,將隊伍分成四路,偵查範圍涵蓋二十里。
不想等了半夜,有一路軍派人來報,探得對方只有三四千殘軍。
簡肆暗罵一聲,這倆也太不夠義氣了,真給自己只留一點湯渣。
沒辦法,獅子搏兔尚且用盡全力,簡肆得知對方只三千多殘軍,也趕緊調動兵馬合圍。
偏哪裡想得到,這黑燈瞎火的,都逃離百多里了,還有伏兵。他以為慢慢走,至天明再急行就行。
偏正行走間,忽然黑暗裡發出“咻咻”之聲,許多戰士應聲倒地,慘嚎劃破夜空。
“滅掉火把,有伏兵!”
偏是個帶兵老手,此時又是驚弓之鳥,一旦有事,馬上知道應對。
但可惜的是,簡肆兵馬實在太多了,以兩萬精銳,對三千多殘兵,只射了兩輪,就只剩下幾百人了。
就連偏自己,也中了兩支弩箭。
偏想獨自拍馬殺出時,周圍火把亮起,定睛一看,完全傻眼,只見四周密密麻麻,全是火把和亮晶晶馬刀。
偏自知無力迴天,心神便被奪了。
但其實他就算能衝出包圍,也是個死字,因其後背被弩箭射穿,哪裡還能堅持多久,沒有當時即倒,只是因為拼著一股悍勇精神而已。
餘者數百人,見大勢已去,就算拼著馬快,也衝殺不出,只得投降。
簡肆命人將俘虜全部直接綁在馬上,點了火把,驅趕著兩三千匹馬緩緩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