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也正是這些小吏們升遷無望,一輩子都只能呆在原來的位置上。如此一來,小吏們也就沒有了對前途的追求。剩下的也就只有對錢財的追求,這也形成了大明的衙門有理無錢莫進來的現象,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花錢在衙門上下打點,只要是用錢打通關節,那麼就算是不合理的事情也會變得合理。
這些小吏本來就不屬於大明正式編制,他們的俸祿也是由僱傭他們的官員私人提供,以前大明的官員俸祿極低,所以他們能夠拿到的俸祿自然也不多,甚至連養家都不夠,如此一來,這些小吏就只能利用職務之便給自己撈錢,可以說大明官場的**,就是從這些小吏們開始的,後來那些官員才或主動或被動的也被拉下水,於是形成了大明官場上無人不貪的奇觀,甚至這種現象也一直延續了幾百年,直到後世也依然存在。
也正因為如此,周重想要整頓吏治,自然不能只把眼光放在官員身上,最重要的還是對下層的小吏們的改革,而想讓這些小吏們不貪,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們看到升遷的希望,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只有少數極為優秀的小吏,才能夠被提拔為官,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周重就提出了打破官與吏之間的壁壘,日後只要考核達到一定成績,並且透過都察院考核的小吏,按律都可以被提拔為官。
除此之外,周重還徹底廢除了小吏與官員之間的共生關係,畢竟小吏們的俸祿都是官員私人提供的,如此一來,這些小吏就像是官員的家僕一般,甚至還會被官員隨意的解僱,這樣一來,小吏受到官員的節制也就太大了,於是為了解除小吏依附官員而生的情況,周重再次規定小吏的俸祿也將朝廷提供,每個職位都有相應的俸祿,而且與官員一樣,都是由當地銀行代為發放。
小吏們有了升遷的希望,而且想要升遷,就必須表現的足夠優秀,這樣一來提高了小吏的工作積極性,也能讓他們自我約束,不會再像以前那樣肆無忌憚的撈錢,畢竟都察院可不是擺設,想要透過都察院的考核,只靠作假根本不太可能。
另外小吏的俸祿也由朝廷統一發放,這讓他們擺脫了官員的控制,成為官場上的一股新生力量,另外為了提高小吏們的整體素質,周重還規定無論是科舉還是國子監出來的生員,都必須在地方上從小吏做起,這樣一來,即可以提高小吏的整體素質,也可以增加這些人的官場經驗,不會像以前那樣根本不懂得如何施政。
周重這些關於小吏們的改革,自然得到所有小吏的支援,畢竟只要是人,都有上進的**,特別是身處官場上的小吏,更是明白一個官身是如何的重要,以前是可望而不可及,現在周重的改革卻讓他們所有人看到希望,所以這些小吏自然都是舉雙手支援。
但是相比小吏們的支援,官場上的阻力也同樣很大,這些阻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個是那些官場上的頑固派,他們認為官就是官、吏就是吏,兩者身份上有著巨大的差距,絕對不能混為一談,以前提拔小吏為官只有極少數,但那只是對一些極為優秀的小吏的獎勵,現在若是大規模提拔小吏為官,那日後他們這些官員又將如何自處?
除了上面那些頑固的官員外,另外就是那些讀書人了,這些讀書人要麼是準備參加科舉的舉子,要麼是國子監中的生員,本來他們只要透過科舉,或是從國子監中畢業,就可以得到官身,可是現在周重的改革一出,他們卻只能去做小吏,雖然時間並不長,但依然讓他們十分不滿,認為有失讀書人的體面。
官員和讀書人在這個時代擁有最大的話語權,所以他們的意見誰也不能忽略。而小吏們的數量雖然更多,但他們卻沒有什麼話語權,更沒有能力將自己的訴求表達出來,所以他們只能將所有希望都寄託在周重和內閣的身上。
對於那些反對官吏一體的頑固官員,周重並不放在心上,畢竟這些官員大都是一些迂腐之輩,甚至連腦子都有些不清楚,因為但凡有點腦子的官員,都不會這麼明目張膽的反對這件事,畢竟他們平時都要依靠小吏辦事,若是他們反對這件事的話,那就是與整個小吏階層為敵,到時別說其它了,就是他們手下的那些小吏都會把他們當做敵人。
不過相比那些頑固的官員,另外一個讀書人階層可就太麻煩了,一來他們數量龐大,別的不說,光是國子監就有上萬的生員,至於全天下的讀書人,估計最少也得在百萬左右,如此龐大的一個群體,幾乎掌控著整個大明的輿論走向,所以周重也不敢輕易得罪。
對付這些讀書人,還是要由讀書人出馬,周重這個偽讀書人顯然不行,所以他就把焦芳和王瓊等人的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