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0部分

聽到這裡,王守仁終於明白楊統他們宴請自己的原因了,畢竟他也是為官多年,當然十分清楚官場上的南人與北人之爭,雖然他覺得這種爭鬥十分無聊,不過他畢竟身在官場之中,無論如何也脫不開這種爭鬥。

另外他也終於明白皇帝陛下為何會忽然下旨將自己調到四海總督府任職,估計這也是那位年輕總督的主意,為的就是讓自己平衡一下總督府中南人與北人之間的實力,畢竟現在北方官員佔據上風,調他這個南方官員來這裡,用意自然十分清楚。

只是讓王守仁十分奇怪的是,自己在官場上並沒有太大名聲,為何那位周總督會對自己有那麼大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平衡南北雙方的實力?要知道在北方官員的頭領之中,一個是曾經做過內閣首輔的焦芳,另外一個雖然化名張餘,但是總督府的官員人人都知道,他就是之前輔助劉謹的戶部尚書張彩,這兩人可沒有一個易與之輩,哪怕是王守仁一向自信,但是在面對這樣兩個對手時,也不免心中沒底。

既然明白了周重調自己來總督府任職的原因,同時也知道那位年輕的總督大人並不是傳言中那樣一個佞臣,而是一個胸懷大志、憂國憂民之人,在這樣的人手下任職,對於王守仁來說,絕對是一個一展抱負的好機會,所以一時間他也是心情舒暢,在酒桌上也不免多喝了幾杯,最後更是大醉而歸。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王守仁正式擔任四海總督府治下的按察使一職,同時也與楊統一起,成為總督府南方官員的代表,不過王守仁在剛開始並沒有與焦芳、張彩正面衝突,甚至還特意向周重請示之後,在正式上任的第三天就乘船去了臺灣,開始對那裡進行實在考察,同時也能更加直接的觀察當地的吏治和民生。

考察完了臺灣之後,王守仁依然沒有加來,而是去了南洋的馬六甲和舊港,看樣子他是打算把整個四海總督府治下的土地全都跑上一遍才回來。這讓楊統那些南方官員十分失望,畢竟王守仁不在,他們依然沒辦法與焦芳、張彩爭鬥。

而以張彩為首的北方官員也十分得意,畢竟在他們看來,新來的那位按察使雖然是南方人,但卻是個軟蛋,上任之後不但不敢與他們正面爭鬥,反而還逃到了臺灣那裡,這樣的人根本不足為慮。

不過同樣是北方官員之首的焦芳卻不這麼認為,因為在他看來,王守仁放棄與他們爭鬥並不是怕了他們,而是把按察使的政務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說,在王守仁心中根本沒把南北之爭當做一回事,南方官員之中有這樣胸懷大志之人,看來日後他們北方官員再也不可能像之前那樣壓制南方官員了。(未完待續。。)

第四百零一章 王陽明與唐伯虎

王守仁花費了近半年時間,足跡踏遍了臺灣各地和馬六甲,在那兩塊大明新佔領的土地上,王守仁看到無數從中原遷來的漢人百姓在那裡繁衍生息,落眼處全都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真心的笑容,與大明國內那些大部分窮苦麻木的百姓相比,王守仁覺得這兩地的百姓才真正的活了過來。

臺灣府現在主要是以農業為主,移民到達那裡後就會分到一塊田地,勤勞的百姓就在自己的田地上辛勤耕種,前年的番薯和去年的玉米都在這裡都取得了巨大的豐收,使得整個臺灣府變成南方一個有名的糧食產地,這裡出產番薯乾和玉米已經開始賣往大明各地,另外還有番薯酒、粉絲、玉米麵等二次加工的食品,也開始成為臺灣府的重要物產。

相比臺灣府的農業,馬六甲那裡則是以商業為主,大部分人都在從事著與商業有關的工作,畢竟那裡本來就是商業港口,港口的收入佔整個馬六甲收入的八成還要多。而且在馬六甲這裡,王守仁真正的見到了周重口中所說的情景,這裡從事農業的人口不到總人口的三成,剩下的七成全都是以工商為業,但是這裡的糧食卻可以實現自足,而且這裡的百姓比臺灣府的百姓還要富足,由此可知,周重提出的以工商業養活大部分百姓的想法,絕對是可行的。

透過對馬六甲和臺灣府的全面考察,使得王守仁也是收穫良多,特別是對工商與農業之間的有關係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同時也更加堅定了他輔助周重完成對大明改造的決心。

當然了。王守仁這一路上遇到也並不都是讓他高興的事。在臺灣和馬六甲的一些地方,他發現當地的一些官員大都是初入官場,對於如何管理好治下的百姓並沒有太多的經驗,結果就使得的一些本來可以做好的事情,變成了一團糟,甚至更有些官員覺得天高皇帝遠,自己治下的土地十分偏僻,於是乾脆做起了土皇帝。對治下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