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成秋屏一直以來都喜歡做的那樣。極致的榮光之後就是極致的深淵,所以電影下半部分開始,就是令人振奮愉快的情節。
冉閔登基為皇。
五胡十六國,諸國征戰不休,王朝是如此容易就能建立又被覆滅,冉閔的登基似乎並非是一件多麼令人驚異的事情。但是對於當時的所有漢人來說,這個國家的建立,冉閔的登基並非是其表面上看起來這麼簡單。
成秋屏沒敢拍祭天之類的場景,她對那一竅不通,即使拍攝也有些過分褻瀆。這一組的畫面都採用了隱晦的描述。
獨屬於漢人皇帝的十二毓冠,緩緩落到了髮髻上,將之籠住,搖曳的珠串間那雙眼睛原本緊閉,卻在在這之後猛然睜開,陡然給人一種精光一閃的感覺。然後鏡頭疾速地後退,身著龍袍的冉閔,大殿中老淚縱橫的臣子,廣場上肅殺的軍隊,然後是那宮殿外的百姓。
他們跪下,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一聲呼號,是成秋屏實際讓上萬人同時吼出直接錄音的,足夠多不同的聲音和腔調帶來的不是音訊處理技術能夠表達出來的東西,就像是人道的洪流,是一個民族的呼喊。刻意地抹去“吾皇”兩個字之後,這聲“萬歲”,並非是為了一家一族一個人站到權利的制高點而呼喊,而是為一個民族在不盡的屈辱之後重新抬起她的脖頸,昂起她的下巴而高呼!
這是一個極具有象徵意義的鏡頭,因為這個鏡頭的整體背景和色彩與整部影片都有一種莫名的脫節感——如冉閔,怎麼會有如此巍峨的宮殿?如百姓,怎麼能夠衣衫整潔乾淨?如軍士,怎麼能夠統一了兵器身披盔甲?這一切分明是如此虛幻,而所有人都看得出這種虛幻。然而就是這樣的虛幻和昂揚,卻又如此契合這一部電影到如今的境地。
那是一個文明的榮光,那是漢人們的希望,那是一個美好的夢境,也是真正的漢帝登基應該有的樣子,成秋屏只是將這些在所有人心中虛幻的一切與現實交匯。不是草草加冕,也並非兵荒馬亂,冉閔的登基應當是這樣,天命所歸!
呼號聲連續不斷地響起,虛無的殿堂中冉閔走向大殿門口。就在他站立在臺階上的那一刻,原本陰翳的天空忽然放晴,整個畫面鮮豔了起來……
這是成秋屏所給予的“神蹟”,不過是在色彩的灰度和飽和度上稍微做了一點手腳,卻在這個時候讓影院中的所有人都不由心旌動搖,不自覺代入了那些祈盼著這一切的人的立場。久陰乍晴。如何令人不動容?
除了一開始的一點,成秋屏說是在拍攝冉閔,實則一直在側寫著這個民族的群像,對於冉閔的塑造,也不過顯得他和其他的軍士一樣奮不顧身地拼殺罷了。但是當這個人坐上帝位的時候。所有的觀眾卻沒有一絲一毫的質疑。因為他們看見的,不是登基的一個冉閔,而是承擔了整個天下。整個民族的這一支乞活軍的縮影。
冉閔就是乞活軍,一切就是這麼簡單。
成秋屏環視四周,幾乎所有人臉上都帶著某種毅然決然的神色,那麼堅定。
假如不是歷史註定了之後的一切……成秋屏嘲諷似的勾了勾嘴角。
劇情繼續,依舊是戰場。帶著這一支乞活軍,冉閔所向披靡。他的每一次戰鬥,幾乎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一次又一次。都是奇蹟。這是多麼讓人振奮人心的事情呢?如同奇蹟一樣的領袖。
但是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任何一個奇蹟在無法維持下去之後,就會死得比什麼都慘。
觀眾們為了冉閔一次又一次的勝利而感到欣喜。他們已經完全代入了華夏人的立場,有如何不會因為這華夏曆史上最偉大的英雄而動容呢?
未曾一統天下而稱大帝者,唯冉閔一人也。
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戰亂之外還有瘟疫與饑荒。不同於四處劫掠的胡兒,冉閔部屬需要更加穩定的環境,而大量的老弱婦孺也需要食物。他們永遠都處於飢餓的邊緣。每一次在戰爭之前,他們都必須將所有的食物精打細算。
今年依舊是饑荒,這似乎已經沒有什麼必要再強調了,因為饑荒才是常態,吃人才是常態。又一場戰爭即將爆發,而此時冉閔部屬中已經沒有了多少糧食。為了不讓他們的家人餓死,乞活軍將糧食分給了四十萬百姓。在他們的計劃中,戰爭勝利之後自然可以從胡虜那裡搶來食物,又或者會是完全字面意思上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在如今這個世道,誰還能夠說自己乾乾淨淨的呢?
和一開始冉閔率領乞活軍相比,如今的乞活軍似乎並沒有太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