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
第四,研究突破敵軍築壘地帶的辦法,並著手組建裝甲突擊部隊。
經過本次改革,德國陸軍的年度軍費預算降低了20%,將近1億馬克。按照威廉的心意,這筆款項將投入到帝國海軍的建設中。瓦德西也支援威廉的想法,因為來自戰時法國的情報表明,義大利海軍在地中海的行動有效的影響了法國南部地區人們的作戰意志,而這一過程只有短短的10天左右。
在皇家陸軍的司令人選上,威廉選擇了自己最為中意的戈爾茨將軍,他本人在戰後已經被從土耳其召回。德軍駐土耳其陸軍代表團團長的職務由君士坦丁堡武官德米迪耶中校擔任。
關於裝甲部隊的組建雖然也是威廉十分重視的,但此時實在無法獲得太大的發展,因為笨重的蒸汽拖拉機的功密比實在不足以扛起厚重的裝甲,而剛剛誕生的汽油機功率太小,至於未來戰場上的終極動力——柴油機則還沒有誕生。
不過,由於陸軍在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使得德國工業界在動力機械方面的研發大大加速了。
德國陸軍的改革也引來了哈布斯堡帝國的關注。
戰後,哈布斯堡三元帝國的架構再次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央政府所在地由維也納遷往波蘭南部的克拉科夫,因為隨著蒂羅爾劃歸德國和波蘭的加入,維也納的地理位置過於靠西了——那裡幾乎已經變成帝國的西部邊陲之地。
中央政府雖然還保留首相和內閣,但是權力進一步縮小,重要的行政決策將由波蘭、匈牙利和奧地利三國的首相在圓桌會議上達成。
三國的首相是由各自的議會選出,他們分別代表了波蘭地主貴族、匈牙利地主貴族和奧地利德意志資產階級的利益。
對於這一變化,約瑟夫皇帝反而是樂於見到的,因為君主立憲制度下,國王只有遠離政治的糾纏才能長久的保持其地位和榮譽。
哈布斯堡帝國越來越變成一個由共同利益結合起來的邦聯,雖然龐大但卻十分的穩定,因為只要俄國依然強大,只要巴爾幹地區的斯拉夫人繼續存在,那麼這個聯盟就不會破裂。
帝國陸軍總司令阿爾布雷希特大公在1892年訪問了柏林,威廉親自為其佩戴勳章並授予德國元帥軍銜。此外,在新組建的皇家陸軍中,有一個團被以大公的名字命名——這是德意志地區軍人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耀。
瓦德西向大公介紹了德軍的改革思路,並就未來陸軍的發展方向進行了交流。
回國後,阿爾布雷希特大公以德國的經驗為藍本,改組了帝國中央軍,以完全和各王國的武裝力量區別開來。
哈布斯堡皇家中央陸軍在當年誕生,全軍戰鬥部隊共編為20個旅,共計16萬人,全部由職業軍人組成。全部官兵要求精通德語,並掌握除德語之外的另一種語言,比如波蘭語、匈牙利語或者克羅埃西亞語。
這支軍隊的規模比原來的帝國陸軍縮小了一倍以上,但是相應的待遇也提高了一倍不止,只有這樣才能吸引中產階級家庭的青年加入其中,從而保證軍隊的素質。
在阿爾布雷希特大公的設想中,一旦戰爭爆發,這支軍隊以團為單位搭建起軍官的基幹力量,填充以各王國的預備役或者後備役士兵,從而可以在短時間內使一個團變為一個師。這樣一來,中央軍可以在一個月內獲得三十個步兵師,三個炮兵師和兩個騎兵師的雄厚兵力。
由於克服了語言上的障礙,軍隊的戰鬥力比起原來的臨時動員制度下的軍隊要強大的多。
波蘭等各王國的軍隊則同樣效仿德國,採用兩年的常備役和三年的預備役制度。其中波蘭人口最多,組建了12個師的常備軍,匈牙利和奧地利各為10個師。
第一百一十七章 巴爾幹政策(一)
1892年春天,隨著戰爭的勝利結束,哈布斯堡帝國境內到處都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以此前的《德奧商約》為基礎,兩國又進一步減免關稅。波蘭境內開始充斥著來自德國的廉價工業品,這徹底摧毀了曾經在“沙皇的溫室”內成長起來的波蘭工業,但是對於佔據統治階層的波蘭地主貴族來說,這是他們最樂於看到的,因為莊園裡的農民們也可以放開手腳添置新衣服和日用品了。而德國對於波蘭農產品減讓關稅使得波蘭的穀物更多的湧入德國東部地區,這又反過來促進了波蘭政府全力發展農業,並徹底放棄工業和製造業。
匈牙利的經濟結構和波蘭相似,也深受兩國商約所帶來的好處。奧地利是哈布斯堡帝國內工業最為發達的地區,尤其是波西米亞的重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