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他想做真正的首相,實際上趙匡義就是讓他做中書門下平章事。他也未必會接受。他非是歷史教授。記的歷史沒那麼清楚,但也隱約知道這三四年內宋朝是最關健的時候,一是西北李繼遷,二是雍熙北伐。若處理不好。自己一家不得團圓。宋朝說不定還會走回頭路。但處理得好。最少能將西夏危害減去了,說不定還能為收復燕雲打下基礎。因此這段時間他也不想離開西府。
然而為什麼讓李宋二人為平章事?
敢情趙普離開中書,還丟了兩個大尾巴在中書。隨時能起死回生啊。
這個就不提了,宋李二人因為附和趙普,已經公開與宋九有敵意了,若是沒有中書支援,自己能做好事嗎?
宋朝不是沒人哪。
如開封府尹李穆,那怕就是趙普提上來的良臣辛仲甫,他也比宋琪識大體啊。老臣王祜,賈黃中,許仲宣,王明……宋九能說出十幾個大臣,這些人要資歷有資歷,要政績有政績,要能力有能力,若做平章事,也不會弱於宋李二人。
難道這就是自己苦苦盼來的結果?
然而他忽然醒悟過來。
趙匡義數次敲打趙普,讓他下,趙普就是不下。趙匡義也沒有好辦法,畢竟趙普替他做了那麼多事。至於過去的仇恨,若連這個都放不下,還能做好皇帝嗎?
可是災害在逼,長子在逼,包括自己也在逼,趙普不得不下了。
於是趙匡義與趙普做了一些交易,不讓自己去東府,免得自己打擊報復,就是自己不打擊報復,其他大臣看到這個動向了,也會紛紛向趙普開火。兩個尾巴在中書一丟,其他大臣就不敢開火。那麼趙普至少能過一個平安的晚年,算是趙匡義一個回報。
趙匡義又怕自己理解不了,於是派女官上門提親,親不親的趙匡義無所謂,也料到自己必然會拒絕。主要是釋放一個意思,朕還看好你,但你得理解朕。
想到這裡,宋九不由苦笑起來。
宋李二人不怕,可這樣一來,趙普還能東山再起啊。
接下來發展驗證了宋九的猜測。
趙普在準備收拾行李,再度去洛陽。
趙匡義讓他五個兒子進入中書視事。
聽到這個訊息,宋九反而感到幸慶。趙元佐五兄弟進入中書能幹嘛,這是趙匡義讓他五個兒子學習的。那麼教還是不教,不教不好,教更不好。他五個兒子能獨立理政了,趙匡義又會有何感想?
也許趙普也會有這個想法吧,因此他反而走得很快。
趙匡義刻意於長春殿設宴,賜趙普一詩送行。
趙普捧著詩當場泣不成聲:“陛下賜臣詩,當刻於石,與臣朽骨同葬於九泉之下。”
“好忠心”的老臣,趙匡義為之動容,不由掉下幾滴眼淚。
反正換宋九,肯定眼淚擠不出來的。
第二天趙匡義仍不能釋懷,對左右大臣說道:“趙普為國立有大功,朕在布素時就與之從遊,素有友情,我看到他年歲漸衰,不忍煩以機務,故擇善地助他養天年。這也是我詩裡的意思,沒想到趙普感極且泣,朕也忍不住掉眼淚了。”
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的,反正宋九想吐了。
但也能反應出趙匡義的一些心情。
畢竟趙普這兩年抹下臉皮為他做了那麼多事,連金匱之盟都弄出來了,屁股在首相位子上還沒有坐熱呢,就下去了,趙匡義多少感到過意不去。
作為趙普手下大將,宋琪立即站出來替趙普表示忠心,也替自己表示忠心,說道:“趙普昨天至中書,執御詩對我流涕說道,此生餘年沒機會報效皇上了,願來世再替陛下效犬馬之勞。臣聽了趙普的話。今再聽陛下宣諭,君臣始終之分,可謂盡善也。”
好個盡善……
然而好景不長,隔了幾天,趙匡義又下了一道詔書,以翰林學士李穆、呂蒙正、李至併為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樞密直學士張齊賢、王沔併為右諫議大夫、同簽署樞密院事。
李穆不用說了,是老臣,宋九說他是宰相之才,刻意將趙匡義拉到他家中替他平反。
主要是下面幾人。
呂蒙正。三十九歲。太平二年進士。
李至,三十六歲,太平二年進士。
張齊賢,四十一歲。太平二年進士。
王沔。三十三歲。太平二年進士。
也就是他們花了六年時間,就從一個小進士升到了堂堂的東西兩府副相的高位上。
特別是李至與王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