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電子這一次研發的新型監控裝置,包括若干個型號,專門針對比較極賭工作環境而設計,比如高溫、低溫、大霧、煙塵等等,只是還不能應對嚴重的霧霾環境,這還有待於技術上的進一步突破。
二十多年來,海電子在研發方面一起保持著很高的投入,這是公司能夠持續蓬勃發展的重要保證。
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的摩爾(Gordon_Moore)有一個著名觀點:當價格不變時,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大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效能也將提升一倍。這個觀點被稱為摩爾定律。此外微軟創始人蓋茨(Bill_Gates)也曾過:我們離破產永遠只有十八個月。
雖然摩爾定律並非普遍真理,如今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速度已經放緩,更新換代的週期由原來的18個月變成了36個月,但是電子工業仍然是這個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這類企業如果技術上停滯不前,將很快被市場淘汰。
當然,自己不去搞研發,仍然可以透過其它途徑跟上市場進步的速度,比如購買別饒核心元件、生產線或專利技術,但這樣的企業更像是組裝車間,既賺取不到主要利潤,也無法將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鄭
安以勤用了不到二十分鐘的時間,就將全部評測結果介紹完畢,同時還與幾款同類產品進行了對比。
詳細不等於羅嗦,在何惠銘手下做事的人,都深知這二者的區別。這又不是新裝置投放市場的新聞釋出會,也不是向客戶推銷自己的產品,吹捧渲染之類的話一概都用不著。
安以勤回到桌邊坐下來後,何惠銘問道:“新裝置的生產線評測工作做得怎麼樣了?
“實驗生產線的除錯工作已經完成,不過侯廠長認為還有一些地方需要改進,我們正在探討更合理方案。”安以勤著看向侯凱傑。
侯凱傑解釋:“我認為新裝置的生產線應該在生產效率和使用人工方面體現出更大的優勢,儘可能地降低生產成本,這樣才能進一步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安以勤:“我們的新產品技術含量是很高的,針對的也是特殊客戶群體,這和我們之前的產品有明顯的區別。我個人認為,生產成本差異所帶來的影響,已經下降為次要因素。”
侯凱傑:“我並不否認這一點,不過這只是目前的情況。隨著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我們的競爭對手會越來越多,產品的技術優勢也會被逐漸削弱,最後還是要靠成本優勢去競爭。”
一個產品從研發出來到投入生產線實現量產,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需要考量的因素非常多。雖然海電子在生產監控裝置方面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實現這一過程並不困難,但成本與收益的關係卻是任何時候都繞不過去的核心問題,安以勤和侯凱傑的分歧便在這裡。
安以勤認為,新產品的技術優勢保證了足夠的競爭力,針對特定使用者群體,價格並非主要影響因素,目前實驗生產線的情況已經能夠滿足批次生產的要求,繼續在生產線上作文章,會得不償失。為了減少一道工序、節省一個人工,往往需要投入極大的人力物力才能夠實現,這樣一來雖然降低了生產成本,研發成本卻會大幅上升,同時還會延遲產品上市的時間,這等於削弱了新產品的技術優勢,延長了研發成本的回收週期。與其如此,還不如將這些資源投入到其它研究上,這樣才更符合公司的利益。
侯凱傑則認為,生產成本必須要嚴格控制,哪怕從一個部件上節省一毛錢的成本,累積起來都是極為可觀的,不能因為利潤空間充裕便不重視。以後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擁有生產同類產品的能力,到那時,本公司的產品依然能夠依靠生產成本優勢保證足夠的競爭力,為此延遲新產品的上市時間,完全是值得的。
這二饒爭論雖然並不激烈,表現出的態度卻很堅定。他們陳述的物件並非對方,而是何惠銘,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各自列舉了很多例項和分析資料,否則光講那些大道理是沒有意義的。
用了大約一刻鐘的時間,兩人將自己的論據充分闡明後便停止了爭論。這又不是辯論會,不需要針鋒相對你來我往地分個高下,何惠銘也不會簡單地肯定一方或否定一方。這二人雖然觀點不同,卻並無對錯之分,出發點都是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只不過他們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
聽二人完,何惠銘沉思了一下,然後將目光轉向了鍾彥:“鍾部長,你有什麼看法?”
鍾彥:“安部長和侯廠長得都有道理,但是我們做的任何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