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部分

在吃飯”。回到住處,免不了另起爐灶、因地制宜按傳統儀式努力加餐。此外,違紀的公款吃喝,一個獨立的個案每每一抓就是一群,鮮見有擅用公帑而獨自吃喝之報道。

除了社會功能而就飲食本身而言,聚食好處多多,例如,可以更充分地享受到菜餚的多樣性、避免浪費、避免不利健康的進食速度過快,等等。每一個家庭主婦都懂得,備三至四人的晚飯其實比做一至二人的效益更彰,開飯時有客不速,口口聲聲的“不就是多擺一雙筷子”,也並不就是一句客套。

不管有沒有社會,社會總是在進步。大家庭的解體,晚婚、單身及獨居人士逐年增加,即使全面重建的民間社會,也不再是舊有形態,最起碼,成為一家網站的會員就不需要請網管吃飯。聚眾吃飯的機會少了,獨自進食仍然是大部分社會成員心理上揮之不去的陰影。到處都在討論“現代化(或全球化)的困境”,不知道獨自進食算不算其中一種。

午夜的豬下水

許多年以後,我依然清晰記得第一天入學的情景。我想,這是因為小學一年級課室牆壁上的那幅彩色海報,主題詞:“豬的一身都是寶。”

畫面上有大白豬一口——確切的說,是大白豬之生理解剖圖一幅。白豬隨身攜帶的所有物品,包括每一肢體,每一器官,每一內臟,都被標籤了若干簡明扼要的文字,說明其民生及工農業用途。方框裡的每一段文字說明,皆有一條直線或斜線指向被說明的部位,看慣連環畫的,會以為那是豬在做自我介紹。而時尚雜誌經常刊出的街頭美女彩照之所以讓我備感親切和懷舊,想必是因為美女的全身上下(不是剖面)也有一些由直線或斜線拉出的文字,分別說明著從染髮劑、眼影、口紅、項鍊、手機繩直到手鐲、靴子以及甲彩等物的品牌、價格和採購地。

丘吉爾說,貓藐視我們,狗景仰我們,只有豬與我們平等相處。按照紀曉嵐的看法,豬是最容易轉世做人的一種牲畜。這些說詞固然不能證明豬與人類是性情上最為相近的動物,不過,豬肯定是被人類作了最充分的開發利用的家畜。從豬鬃算起,豬皮、豬肉、豬頭(又可分拆為豬耳、豬臉及豬腦)、豬腳、豬骨、豬血和以內臟為核心的一系列“下水產品”,可謂無一處不是是處,無一處不可用,無一處不可食。

豬下水,又稱豬雜,雖說豬心也是肉做的,但是包括豬心在內的“下水”,是不被認可做豬肉的。如果說豬肉是大部頭的小說,或者文集,豬雜就相當於雜文,小品文,或者專欄。“下水”的賤格,系生理功能上的“墮落”而令人產生強烈的不潔感和厭惡感,當然膽固醇也是一種更具科學性的顧慮。因此,它除了不能躋身“豬肉”的行列之外,進食“下水”者非但“墮落”,更是純屬“自甘”

小說《飄》曾提到:“冷天和宰豬季節一到,白人就有新鮮豬肉,黑人也有豬下水好吃了。”除了善於往豬腸這種墮落的外衣裡填塞健康的內容,白人一向不近這類東西。不過,這並不表示白種人天性抗拒內臟。鵝肝不僅是如假包換的內臟,而且完全是一副脂肪肝病變已到晚期的內臟。

即使在我們中國人內部,對豬下水的態度也不是完全一致的。過去我一直認為,貧困是養成“連下水也不放過”之飲食習俗的主要原因,最近從一個走南闖北的朋友那裡聽聞,即使在最貧瘠的北方偏遠地區,下水也從來都是扔掉餵狗的。進食下水之所以在改革開放以後漸成上述地區的新風尚,倒是因了富裕和小康,才被多出來的那份饞癆的閒心拉下了水。

鵝肝及鵝肝醬出現在中國部分城市的部分餐桌之上,吃豬下水始升級為一種另類的享受。廣州人尤好此道,近郊番禺一帶的屠場,午夜十二點左右必有新鮮豬雜供應,故飛車前往當地的大排檔赴豬雜之約,已成廣州夜生活的最後一站。“午夜豬雜席”上最受歡迎的一道,是水浸豬肝,又稱“豬潤水”:用豬骨、雞腳及杞子、淮山、黨參、元肉等藥材熬成湯底、再投入切片的鮮豬肝燙熟即食。與月黑風高之夜圍坐在郊外露天處大嚼三十分鐘前剛剛從生豬腹中取出之血淋林、熱騰騰之物,這就是廣州的城市浪漫經典,“午夜的收音機”?見你個大頭鬼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