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98 “凍省”讓宋楚瑜和李登輝結下樑子
2009…11…12 9:17:28 本章字數:609
1998 “凍省”讓宋楚瑜和李登輝結下樑子
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是省長選舉及臺灣“大選”。要是省長拿到的票比“大選”候選人的票還多怎麼辦?是不是代表省長更有統治的正當性?會不會引起所謂的“葉爾辛(葉利欽)效應”?還好後來1996的“大選”,李登輝總得票數還是比1994的省長宋楚瑜票數高。
1949年國民黨到臺灣後,一個臺灣島就有“中央”、省、縣市、鄉鎮四級“政府”。1998年,李登輝為了鬥掉宋楚瑜,乾脆把省給“凍結”起來了。這一“凍”,也“凍”掉了李登輝及宋楚瑜的關係,導致後來國民黨的再次分裂。
當1993年連戰從省政府主席轉任“行政院長”後,也許是感念宋楚瑜“護駕有功”,李登輝委任最後一任官派臺灣省主席時就想到了宋楚瑜。宋楚瑜在省主席短短一年的任內也幹得有聲有色。1994年,挾著高民望,宋楚瑜以四百七十多萬票,贏了民進黨一百多萬票,成功問鼎首任民選臺灣省省長,政治生涯可謂達到頂峰。
宋楚瑜在省長任內,不僅長袖善舞、八面玲瓏,領導能力強,事事處理得妥妥當當,又深得蔣經國的真傳,勤走民間,所以可說是具有高親民度。而他的“省府團隊”,風靡全臺,在當時幾乎成了“高效”、“親民”、“清廉”的同義詞。並且,宋楚瑜除了經營自己的省府團隊外,更將自己的人脈系統擴充套件到社會各個領域,當初誰都不難看出他有更上一層樓的野心。
正文 2000 臺灣掀起的“上海熱”
2009…11…12 9:17:28 本章字數:1537
2000 臺灣掀起的“上海熱”
2000年的9月,臺灣某知名商業雜誌的封面,用了上海的那張經典照片……隔黃浦江遠眺陸家嘴大廈群。照片上面寫著豪邁的五個大字作為標題……“前進大上海”,好不震撼。當期用著大量的篇幅報道上海這幾年來的巨大變化,諮詢了許多的上海官員對上海的未來規劃,訪問了許多上海臺商對上海與臺灣比較的看法,走訪了許多上海進步繁榮的地方。最後,結論就是,上海越來越繁榮,到上海發展肯定機會無窮,創造美麗前景與人生……當然,以大家對這家雜誌的印象來說,這樣的報道手法倒是很符合他們的風格。
而這一年稍早以前,有個在上海做生意的臺商陳彬,寫了一本《我的上海經驗》,描述他近十年來高不成低不就的事業,生意中遇到的種種以及上海與臺灣生活習慣的不同。本來是極普通的描述,沒想到這本書一夕火爆,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陳彬,突然變成名人。而當時媒體也號稱,臺灣經香港轉上海的班機上,幾乎人手一本《我的上海經驗》。
從那時候開始,臺灣掀起了一股“上海熱”,市面上出現一堆與上海相關的書籍,教你怎麼在上海買房子,怎麼在上海做生意,怎麼在上海生活等。媒體也開始討論上海好在哪裡,開始大力吹捧上海,上海一切都好啊!所有有關上海的資訊鋪天蓋地般席捲而來,“前進上海”成了新顯學。
當然,在那幾年上海的硬體是有很大的翻新變化的,快得讓人目不暇接。但是,在臺灣社會,又是什麼力量推動這股流行與熱潮的呢?我一直覺得這要從陳水扁當選後開始說起。
當時民進黨雖然取得“執政”地位,但是,國民黨仍在“國會”中掌握多數,而且,淪為反對黨的國民黨,似乎又常為反對而反對,所以臺灣政局基本上還是屬於動盪不安的。再加上民進黨當初突然決定停止建設第四核能發電場,又造成股市大跌,媒體又整天報道負面新聞,民眾簡直對臺灣就失去信心了。
而那幾年的大陸,經濟快速發展,上海尤其突出。所以,在臺灣發展看似停滯不前,而上海似乎又一飛沖天的對比下,“上海熱”可以說是結合了不滿現實、追求發展、媒體大力吹捧、民眾心理集體焦慮之下出現的如宗教神話般的造神運動。
上海熱的高潮甚至可以在一些綜藝節目裡看到。比如說啦,當時有個政治模仿秀的節目,裡面有個單元,就由藝人大炳來模仿當時的民進黨主席謝長廷,搭配一個上海姑娘夏幃老師,將一些經典的閩南語歌曲改編後用上海話來唱,順便做上海話教學,這個節目還一度引起轟動。
我對這次上海熱的第一印象是,拿起一本講上海的書,裡面剛好講到古北,配了一張圖片……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