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武裝,發展新的游擊隊,是完全有希望的。”“在一定條件下,平原也是能發展游擊戰爭的。條件與內戰時候,很大不同。當然,無論何時應有謹慎的態度,具體的作戰行動應在具體的情況許可之下,這是不能忽視的。”
毛澤東對新四軍的具體行動方向提出:“在茅山根據地大體建立起來之後,還應準備分兵一部進入蘇州、鎮江、吳淞三角地區去,再分一部分渡江進入江北地區。”(30)根據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新四軍各支隊經過整訓陸續開赴華中敵後。粟裕率領的新四軍先遣支隊已在四月下旬向蘇南敵後挺進。六、七月間,陳毅、張鼎丞隨即率領有著較強戰鬥力的新四軍第一、二支隊先後進入蘇南。六月十七日,先遣支隊在鎮江西南的韋崗取得第一次伏擊戰的勝利,給了飽受日軍蹂躪的江南淪陷區人民很大的興奮。到這年年底,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遊擊根據地已初步建立起來。新四軍威名遠揚,在大江南北燃起了敵後游擊戰爭的熊熊烈火。
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九日,徐州失守。對戰局下一步究竟會怎樣發展,黨內出現不同的認識。有的人一度估計日軍在打通津浦鐵路後將把主力轉向華北,肅清後方,游擊戰爭將面對空前嚴重的困難,不宜廣泛發展。這是一個重要時刻。如果領導人對局勢作出不正確的判斷,就會喪失時機,對八路軍、新四軍敵後抗日戰爭的發展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
毛澤東審時度勢,冷靜地指出:日軍主力轉向華北“這一步驟的到來將在稍後”(31)。目前日軍進攻的目標是武漢、廣州。他由此得出結論:“華北游擊戰爭還是廣泛開展的有利時機”。為了鉗制日軍向大西北的進攻,他提出應加重注意山東、熱河及綏遠大青山脈,並同意朱德、彭德懷提出的派李井泉率騎兵或步兵開創大青山根據地的意見。同時,為準備應付今後華北局勢可能到來的變化,毛澤東要求冀中、冀熱察等抗日根據地要注意鞏固現有武裝,做堅持長期游擊戰爭的準備。
六月中旬,武漢會戰開始。針對國民黨當局採取的單純防禦的作戰部署和淞滬會戰時中國軍隊損失過大的教訓,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致電長江局各負責人,向他們提醒:“保衛武漢重在發動民眾,軍事則重在襲擊敵人之側後,遲滯敵進,爭取時間,務須避免不利的決戰。至事實上不可守時,不惜斷然放棄之。”電報中指出:如果中國軍隊在武漢會戰中再損失過大,將會增加各將領對蔣介石的不滿,投降派會起而乘之。電報抱著善意地寫道:“在抗戰過程中,鞏固蔣之地位,堅持抗戰,堅決打擊投降派,應是我們的總方針。而軍隊力量之儲存,是執行此方針之基礎。請加註意為盼。”(32)
當日軍向武漢大舉進攻時,驕橫不可一世,而後方空虛又疏於戒備。根據中共中央的部署,這年十一月下旬,八路軍各部主力向河北、山東的平原地區大規模進軍:第一二九師主力進入冀南,第一二○師主力進入冀中,第一一五師師部率第三四三旅進入冀魯豫地區和山東,開闢新的根據地。這也是對正面戰場上友軍作戰的配合和支援。到這年年底,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獲得蓬勃發展。八路軍、新四軍在同日軍一千六百多次交戰中共殲敵五萬四千多人。八路軍發展到十五萬六千多人,新四軍發展到二萬五千人,一大批敵後抗日根據地建立起來了。
到徐州失守時,抗日戰爭已進行了整整十個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已相繼淪陷,飽受戰爭之苦的中國人民天天在渴望戰爭的早日勝利。然而,戰爭的過程究竟會怎麼樣?中國能不能取得勝利?怎樣才能取得勝利?對這些問題,許多人還沒有找到正確的答案。有些人感到迷惘。“亡國論”、“速勝論”等錯誤觀點仍在到處流傳。
抗戰爆發前,國民黨營壘內就一直有人說:“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抗戰開始後,又出現“再戰必亡”的論調。身任國民黨副總裁的親日派汪精衛是他們中突出的代表。這種悲觀情緒也影響到中間階層和一部分勞動人民。毛澤東家鄉的一個青年學生從湖南鄉下寫信給他,訴說心中的苦悶:“在鄉下一切都感到困難。單獨一個人作宣傳工作,只好隨時隨地找人談話。物件都不是無知無識的愚民,他們多少也懂得一點,他們對我的談話很有興趣。可是碰了我那幾位親戚,他們總說:‘中國打不勝,會亡。’討厭極了。”
速勝論的觀點也有相當市場。國民黨中有一部分人幻想依靠外援來迅速取勝。淞滬會戰時有人提出:只要打三個月,國際局勢一定會發生變化,戰爭就可解決。臺兒莊一戰取勝後,《大公報》又鼓吹徐州戰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