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和他們要提交的呈報,反而去問他們一路上可曾遇到什麼奇聞趣事,各皇子都來了興致,將路上所遇的一些有趣小事互相說了說,待氣氛寬鬆良多後,劉協才讓五個皇子正式提交他們治國志和每個人十四篇的州志,其中以劉巍和劉逸的州志為最多,各有二十二份,可見兩人的遊學範圍幾乎遍及帝國各州。
劉協先瀏覽了劉巍的治國志,其中提出了以“薄稅、重商、穩農、深工(深化推廣手工業和工業)、強民、廣學(廣設學府、推廣教育)、精軍、健民、廉政、分權、道統、法德(法德同治)”這帝國十二觀的基礎上,引入“和諧外擴、精簡兵員、重工息農”具體的策略,整篇治國志一共六十二個小觀點,但主要都是圍繞“和諧外擴、精簡兵員、重工息農”的思路在做文章。
再看劉逸的治國志,觀點則有所不同。他在帝國十二觀上提出“全民拓展、亦民亦軍、內治外定”的具體策略。
劉梓和劉平、劉琮三人都沒有什麼新的觀點,幾乎還是劉協《帝國十二觀》的觀點,只是劉梓延續了劉協早期的強軍政策,繼續要求提升軍力。保持伐貿同舉地思路;劉平則過分強調治理,要求以內建為主,外擴為次;劉琮接觸《帝國十二觀》的時間很短。從劉協回國後將《帝國十二觀》做為各國級學府必須科目後,才開始學習,對《帝國十二觀》完全沒有任何異議和新創。
劉協看完後還是微微點頭表示自己對每個皇子都很滿意,隔了片刻之後,道:“你們五個人都想成為大漢帝國的皇帝嗎?”
劉平起身道:“兒臣論能力不如三位長兄,自願放棄競爭,願前往甘寧省,為大漢帝國開發一片良地!”
劉協笑道:“如此也好,平兒性格溫和,不適合與人爭鬥。甘寧省這個地方沒有外敵,如今也有二十萬帝國子民前往開發,現在也有幾個城市初見規模。平兒有自知之能,任甘寧王也不足為過。那其他四人呢?”
劉梓起身道:“大漢帝國如今已經是內治為主,沒有兒臣發揮自己的地方,願往巴比倫省,父皇若是同意,兒臣不需要帝國給予一錢的支援,也可以將整個歐羅巴掃入大漢版圖內!”
劉協聞之大喜,乃道:“有朕當年風采啊,不過巴比倫省,朕求的是長治久安。那裡關係複雜,周邊邦聯王國之多,比大漢帝國本土還難控制,單以武力不能解決問題啊,不過既然梓兒有意以軍功立業,那父皇自然要給你這個機會,暫時你就別急了,過幾年,朕安排你去個地方便是!”
劉梓笑道:“那兒臣便退出太子之選,長兄和亞兄都是全才之輩,非兒臣可及!”
劉梓和劉巍、劉逸的關係都算不錯,包括劉平四人,他們在巴比倫之時已經有了私下協商,總的來說,劉梓較為支援劉逸,劉平則支援劉巍,如今劉平和劉梓這樣一讓,又把話說到這個份上,自然是要逼劉琮自動棄權,只留下劉巍和劉逸對決。
劉琮和劉巍雖同是皇后蔡琰所生,但四位年長皇子多年在外,他在小皇子們之中算是長者,又多得別院教授,自恃也是皇后之子,劉逸不過貴妃之子,當即起身道:“兒臣雖未能跟隨父皇遠遊巴比倫,但在京城亦克盡孝道,為諸母稱頌,父皇之功,神威與天下,所言所行皆為天下之本,豈能擅自改動,兒臣願為父皇之後,掌天下軍馬守護萬里河山,勤治世,嚴守父皇所言,萬不敢有絲毫疏忽,亦不敢違父皇之長!”
他話剛說完,劉逸起身辨道:“《天尊道經》有言,天道恆久,地道恆新,人道恆變。父皇神武自不用你來稱讚,這是天下人皆知的事情,然而,父皇與亂世復國,又以蕭條之世為根基而治理天下,今若傳給我等,此天下已是盛世初開,原有之策律該調整就應該調整,《帝國十二觀》中所述的都是籠統的觀點,雖各有十餘條對應之策,但畢竟為治國之本,其所言為經,並非詳細治策,我和長兄所言的都是具體的細策,仍以十二觀為根本,著力解決帝國目前的問題而已,或有不足之處,然不過優劣之別,只有錯謬之理!”
劉巍性子柔和一些,沒有劉逸那麼急,起身笑道:“五弟至孝,這是我皇室之福德,但治國不能單求孝,當求理,父皇左右強調理性,要求帝國子民要理性思考,我等為上位者,自然更要理性思考!”
劉琮還要再辨,劉協道:“這個事情就討論到這裡吧,以逸兒和巍兒所說的為準,琮兒若有不通,回去後再仔細研讀《天尊道經》、《新道德經》和《治國註釋》,朕說過很多次,世上治國之道,非一道為準,總是再變的,但變化之中也有不能變地,譬如說現在正在起草的《大漢帝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