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31部分

鞫濟揮惺盞叫Ч��

也許有人會說,沒有“自爆”開路的核彈頭到哪裡去了?

事實上,核彈頭在遭到攔截之後,即便被高能鐳射、或者高能粒子束產生的高溫引爆也不會發生核爆炸,最多引爆彈頭裡的炸藥。因為在爆炸前,彈頭肯定會因為高溫或者別的原因而變形,從而使引爆藥變形,所以即便引爆了引爆藥,也無法形成足夠高的壓力使核原料達到臨界點,從而發生核爆炸。也就是說,遭到攔截的彈頭在發生爆炸後,在再入大氣層的時候會完全燒燬。因為彈道導彈的大部分彈道都在海洋上空,所以燃燒後產生的放射性汙染區域也在海洋上空,對陸地的影響並不大。

這種兩敗俱傷的戰鬥,肯定不是雙方領導人願意見到的。

只不過,對雙方來說,本土沒有遭到打擊,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更重要的是,攻擊對方的戰略系統,只是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其他方向上的戰鬥不會因此結束。

最先打響的,就是“卡爾斯伯格海戰”。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59章 初次交手

與當天晚上發生在外層空間的戰鬥一樣,發生在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海嶺北面的那場海戰也顯得格外神秘。直到戰爭結束,除了公佈最終戰果之外,交戰雙方多沒有公佈這場戰鬥的詳細資訊。用一位戰爭史學家的話來說,這是人類進入資訊化時代之後,最為神秘的一場海戰。

客觀的講,這場海戰鬥不神秘。

首先可以確認兩點,一是雙方的戰略轟炸機並沒像外界預測的那樣參與戰鬥,二是雙方都沒有動用艦隊之外的海上力量。

早在1日白天,就有很多新聞機構預測,共和國天軍的近百架戰略轟炸機沒有出現在北方戰場上,沒有按照預定計劃轟炸俄羅斯境內的戰略目標,與即將爆發的中美戰爭有密切關係,甚至有部分軍事專家將共和國的戰略轟炸機與美國的第四艦隊聯絡起來,認為共和國當局正在調兵遣將,準備圍剿印度洋裡的美國艦隊。

這一猜測不是沒有道理,而是很有道理。

眾所周知,對共和國來說,印度洋、以及印度洋周邊地區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雖然早在2050年之前,共和國就以加強共同防禦為名,在集約集團內部大搞基礎建設,不但提高了中巴戰略鐵路的運輸能力,還修建了一條經瓦罕走廊進入阿富汗、從埃斯坎山谷穿越興都庫什山脈、經過位於努里斯坦省的世界上最長的高原隧道、最終在賈拉拉巴德連線到阿巴鐵路幹線上的第二條戰略鐵路,以及修建了從藏南地區經印度東北地區進入孟加拉國、最終到達達卡的東線戰略鐵路,使共和國與周邊地區的聯絡更加緊密,但是從運輸效率上講,印度洋上的航線、特別是北印度洋上的航線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價值。可以說,共和國要想打贏這場戰爭,就得充分利用南亞、中東、北非與東非的戰略資源,就得確保印度洋戰略航線不受威脅。這也正是共和國海軍將被“重慶”級航母全部部署在印度洋,並且為印度洋艦隊超額配備護航戰艦的根本原因。

總而言之,為了確保印度洋航線的安全,共和國海軍可以做出任何事情來。

問題是,印度洋並不是共和國的印度洋。

雖然在擊敗印度之後,共和國在環印度洋地區已無真正意義上的對手。

就算澳大利亞也是印度洋周邊國家,因為其人口主要分佈在東南地區,而不是西部地區,所以澳大利亞在印度洋方向上的影響並不大。考慮到澳大利亞在印度洋東部,北面是印度尼西亞,其對北印度洋戰略航線的威脅更是微乎其微,但是這並不表示共和國可以高枕無憂,因為印度洋上還有一處美軍軍事基地,而且是綜合軍事基地,即查戈斯群島的迪戈加西亞島。雖然從法理上講,迪戈加西亞島屬於英國王室的私人財產,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座能夠部署上百架轟炸機、或者數百架戰鬥機、並且為一整支艦隊提供支援的島嶼就以償還戰時欠款的方式租借給了美國。

用“如芒在背”來形容迪戈加西亞對共和國的影響,一點也不過分。

從戰略意義上講,迪戈加西亞的價值超過了西太平洋上的硫黃島與南大西洋上的馬爾維納斯群島。

根據戰後披露的一些資料,早在2049年,也就是全面軍備競賽開始的時候,共和國就在第一份戰爭計劃中明確了必須在開戰後佔領、或者使迪戈加西亞失去利用價值,以保證北印度洋戰略航線絕對安全。

由此可見,就算共和國動用戰略轟炸機,也不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