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5�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既可聽到對方的聲音,又可看到對方的形象的功能視聽電話。

一個全新的創造——留聲機

愛迪生在30歲之前所發明的東西,從有關電信的機械開始,大半都是已經知道原理或是別人發明失敗的東西加以改良而使它實用化的,唯獨唱機是他創造的。

雖說愛迪生是第一臺留聲機的製造者,但最初提出這一設想的人並不是他。攝影術的誕生,使許多富於想象的人們不禁探詢,既然能夠記錄影象,為什麼就不能記錄聲音呢?

1839年,湯姆胡德在《每年笑聞》中寫道:“在這發明層出不窮的時代,當自動圖畫紙已經問世,可以用來複制可見物時,誰能否認將來會有人發明一種重述聲音的複寫紙呢?”此後40年左右,一個叫查爾斯克羅斯的法國科學家也曾提出過留聲機的設想。

1877年4月,克羅斯撰文描述了以人的聲音震動薄膜,薄膜在一塊塗有碳黑的玻璃上留下了震動細痕,然後用光蝕方法,將細紋印在金屬盤上,再用另一薄膜的附件在光蝕後的細紋上移動,這樣薄膜就重現了原來的聲音。由於克羅斯找不到財源,他無法進行試驗,只好將論文存在了巴黎的科學院。幾個月後,他和當時一位科普作家雷諾神甫談起了他的計劃,同年10月10日,《教區一週》雜誌發表了一篇署名為雷諾介紹克羅斯裝置的文章,並將這種裝置取名為留聲機。又過了兩個月,因為獲悉大西洋彼岸的愛迪生也在進行這一試驗,克羅斯決定將自己的論文公佈於眾。次年,他又試驗自己的電話。他記錄當時的情況說:“我的腦子裡想的都是聲音振動理論和利用振膜傳送聲音的方法。所以,我很自然地想到:既然能打出可以再現電報機聲音的紙帶,那麼振膜的振動為什麼就不能記錄下來,再將聲音復原呢?於是我匆忙架起一臺裝置,將一張紙條從中穿過,並在穿紙的過程中喊了聲:”你好!‘然後又把紙條抽出,我與巴切勒屏息靜聽。我們清楚地聽到機器發出了聲響,藉助豐富的想象,就可將這聲響譯成:“你好’。這樣,我決定要進行下一步試驗。”

這次試驗的日期沒有記載。但在7月18日愛迪生的記事冊上還有另一段記錄,上面寫著:“x是在中心膜邊緣的橡膠膜,在靠近或處於嘴唇的位置時,發音使它產生振動,它將振波傳到中心膜,繼而傳向外層膜。由此,我們發出的子音被增強,使聲膜震動起來——我們剛剛做完這樣一種試驗。'在註釋的下端還有這樣幾句話'用一帶有凸凹紋的膜緊貼蠟紙隨著發音作迅速摩擦。於是我們發出的‘斯一、波一、嗑一、哥—’的聲音振動就被清楚地記錄在蠟紙上。毋庸置疑,據此將來我一定會十分完滿地儲存和再現人的聲音。”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愛迪生想到留聲機的設計,是因為他的手指被一臺試驗中的電報記錄機的振針刺痛後才產生靈感。這份記錄對傳統的看法是一個否定。

在整個後半個夏季,愛迪生都是在專心致志地改良他的電報記錄機。與此同時,他還在初步試探生產白熾燈的方式。雖然他也在思考自動記錄聲音的方式,但這項工作在他的日程表上只居次要地位。然而,這種形勢在11月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1月3日,《科學美國人》披露,羅莎培麗博士和馬雷教授成功地錄下了人的喉、唇和一部顎的運動。文章預言,將來可以藉助電把這些運動記錄傳送到遠方。

11月7日,E·H·約翰遜向《科學美國人》透露說,門羅公園實驗室已在考慮“一種非常大膽的設計,這種裝置將把人的聲音記錄在紙條之上,日後何時想用,便可以自動將聲音復原,並具有原來說話人的發音特點。”

該刊的編輯在一篇社論中推測不久將有這種裝置問世。在英國,《自然》雜誌轉載了這篇社論。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使愛迪生改變了他的工作重點。

愛迪生對留聲機的設想是從1877年夏天開始的,但直到1877年12月初,愛迪生才將設計圖紙交給他的機械師設計。一天清晨,愛迪生起得很早。他興沖沖地走進辦公室,掏出一張批明工價18元的機械設計圖,交給一個叫約翰克魯西(John Kruesi )的助手,請他馬上試製出來。設計圖是這樣的:沿一金屬滾筒刻出螺旋槽。將滾筒裝在一個可從一端用搖柄轉動的軸上,滾筒亦可在軸上作平行移動。在滾筒的兩端均裝有振膜,每個振膜都伸出一支針可以移至滾筒的螺旋槽。

克魯西接過草圖百思不解其用,便問:“先生,這是什麼機械?”

“這是一臺會說話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