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為軍人戰功榮譽。
在此二式勳章之外,昔日廣東軍隊頒佈的金銀銅三等制鷹章也保留下來,做為士官和士兵的初級戰功勳章沿用。吳紹霆還特別賦予鷹章做為士官、士兵晉升的考核依據,銅鷹授予戰時負傷和非戰時突出表現者,銀鷹授予戰時重傷或立下突出戰功者,金鷹授予為國捐軀或榮立突出奇功者。
至於文功勳章將會由內閣各部議定,然後交由大總統簽發生效,屆時再另行公佈。
會議第三項也是最重要的一項,之前的內容無非都是形式,真正大刀闊斧的行動全部集中在這一環節。按照《全國軍事整編計劃定案》的規定,中華民國目前軍事編制級別分為集團軍、兵團(軍)、師團(整編師)三大戰略戰役等級,餘下的旅、團、營、連歸納為戰術等級。而中華民國武裝力量則分為共和國衛隊、共和國精英師和國防軍三大戰鬥序列。
共和國衛隊屬於防守性區域部隊,在吳紹霆的計劃之中甚至不屬於常規軍。全國以各省為單位,成立共和衛隊司令部,以省名冠以司令部代號,諸如“共和國衛隊雲南司令部”、“共和國衛隊山東司令部”。每個司令部直轄一個兵團的編制,具體兵力數量視各省情況而定,中央政府會在之後五年之內進行逐步調整,陸續縮減各省衛隊的兵力。
初步預計,共和國衛隊將會編為十七個兵團,轄下四十九個師和六十五個旅。但在未來五年之內將會縮減為十三個兵團,轄下三十一個師和二十七個旅。在正式命令下達之後,國防部會陸續統計全國兵力,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改編。
共和國衛隊的徽記為十八星鐵盾,背後一支漢式步槍與一把軍刀交叉,寓意為防衛先為,攻擊為後。制式軍服為天藍色為主色調,不過考慮到國家財政問題以及地方現行軍服的使用習慣,制式軍服僅做預設,暫不執行。
在吳紹霆的設計之下,共和國精英師才是中華民國的常規軍部隊。
經過《全國軍事整編計劃定案》的規劃,國防部擬定共和國精英師的二級編制皆為整編師,而則第一階段之內的一級編制預計組建七個集團軍。除了已經編成的近畿鐵道集團軍,以及正在編制中的南方第一集團軍、北方第一集團軍之外,還將設立中央集團軍的番號。
會議上,吳紹霆直接下達命令,將原廣東衛戍軍整編為兩個師,番號為共和國精英第五師、第六師,再加上廣西五個師整編為兩個師,番號為精英第七師、第八師,合編為南方第一集團軍。代理總司令為陳炯明,總參謀長為李漢章,總司令部設於廣州。
南方第一集團軍除了轄下四個精英師,還將配備一個戰略火炮旅、一個海岸巡防旅(包括一艘輕型巡洋艦和八艘魚雷艇)、一個海軍陸戰旅(即參與杭州會戰的福州海衛隊),附加一個通訊團、一個後勤運輸團、一個鐵道防衛團。同時集團軍司令部直轄虎門要塞、金門要塞以及福州要塞三座海防工事。全員編制七萬八千人。
北方第一集團軍由於政治因素,段時間內無法完成建制,只是在北京大本營虛留番號。
原南方聯軍第一師團改編為中央第二集團軍,司令部設於長沙,莫擎宇為總司令,蕭耀南為參謀長。
之前的廣東三十七師、三十八師和三十九師原本就是大型師編制,現在直接更改番號為共和國精英師第一師、第二師、第三師。之前廣東騎兵師與南方聯軍第五師合編為精英第四師,李濟深為師長,梁鴻楷為副師長,蔣光鼐為師部參謀長,孫繼直調任國防軍任職。
中央第二集團軍駐紮地為湖南全省、江西贛州、廣東韶關以及貴州黔南等地,除了四個精英師之外還有附屬的戰鬥旅、團若干,全軍兵員七萬兩千人。
雖然中央第二集團軍是吳紹霆的嫡系部隊,可兵員組成反而是目前幾個集團軍中最少的,這是因為國防軍編練過程中從這些部隊中招募了不少現役士兵。
要說吳紹霆不願意加強自己的嫡系部隊那是假話,就目前中國地方軍隊而言,粵軍的戰鬥力、裝備、人員素質都是一流的。只可惜壞就壞在地域侷限性,粵軍常年在南方作戰,兵員百分之九十都是南方人,一旦開到北方肯定會受不了水土環境,戰鬥力必然大打折扣。對此只能逐步改善士兵的適應能力,不能急於求成。
駐紮在武漢的南方聯軍第七師團改編為中央第三集團軍,楊希閔、劉震寰、戴勘三個師加上收編的鄂軍四個師,以及徐樹錚新中央第十三師的舊部,另外還包括一部分川軍、滇軍,一起整編為六個精英師。番號為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和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