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紹霆不希望中國教育像二十一世紀那樣走向教條式,他可以接受在小學、中學開設所謂的“美化統治者”的課程,但是大學一定要堅持自由化。也就是說,他在學生思想不成熟的時候給予一次灌輸“美化統治者”的機會,但當學生們成長、成熟之後,也要給予他們選擇是否堅持這種思想的機會。
第1147章,詳細布置
因為他不能預計每一屆政府是否真能做到為國為民著想,一旦出現了一屆腐敗的政府或者昏庸無能的領袖時,就需要人民有足夠思想做出決斷,站出來推翻這個腐敗的政府或者逼迫其下臺。
除此之外,高度自由化氛圍的大學能夠最大化的發揮學術研究的效率,不僅能提高文化教育的規格,還能造就更多具備逆天才華的人才。
以上這些就是教育體制的硬性發展方向,官辦和民辦兩大系統都要共同發展。
在這兩項發展計劃之外,吳紹霆還強化落實了扶助教育事業的金融政策,比如提供助學貸款、開設教育儲蓄基金、最佳化民辦教育投資貸款等等。中國大部分人口成為文盲的重要原因之一,那就是很多窮人讀不起書。
儘管在早期的時候,吳紹霆已經制訂了助學貸款和教育儲蓄這些專案,但是在貫徹實施上存在一定的難度。不管怎麼說,如今舊事重提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將這些專案發展的更好,對教育的幫助更多,能從真正意義上幫助國人解決讀書難題。
至於在文化發展方面上,雖然按照蔡元培的意思,只要教育發展的好,文化水準也能跟上去。但是教育所產生的文化效應僅僅是一個國家文化的一部分,要想讓文化事業得到全面的發展,自然而然要花費更多的功夫,投入更多的資源,從而達到更廣泛的文化效果。
在這個方面,吳紹霆與參加會議的眾多專家、學者進行多方面的探討,決定先由中央政府著手抓幾個重點發展,然後以這些重點發展來帶動全國文化事業的普及和提升。
其一是發揚考古行業,中央政府設立國家考古研究所,一些重點大學也開始考古學專業,引進國外的考古經驗,來組建中國近代第一批考古產業。考古的目的不僅僅是研究文物的文化價值,同時還能起到探索更完善的古代歷史層面,豐富歷史文化,另外也能保護中國本土的古董文物,省的讓那些外國列強騙走。
其二是學術、藝術的鼓勵和振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制訂相關的鼓勵政策,多創辦和發行文化藝術方面的刊物,所有大報紙也要不定期的開設相關的專欄,豐富國民大眾的視界,增加更多提高文化的途徑。
其三是規劃中華法定傳統節日,諸如端午節、重陽節等等,並且透過各種方式來培養這些傳統節日的文化氣氛,讓國民不僅能記下這些節日,還要讓他們感到這些節日都屬於中華民族的重大節日。
其四是設定權威的國學地位,以國學院為主要單位,中央政府劃撥更多的資金,吸納更多著名的國學學者加入國學院,並運用政治手段來提高國學的附加值,比如國畫、毛筆字等含金量等等。此舉的目的就是儘可能提高國學在中國國內乃至世界的地位水平,從而彰顯國學的文化效應。
其五是配合官辦教育機構,推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一點是吳紹霆單獨特別做出的指示,他決定在日後所有官辦的小學、中學都保留部分古代科舉的慣例,一個是“舉孝廉”,另外一個是“時評”。
當然,這些內容自然不會是照樣全搬,所取的只是目的,形式上必然會有更改。他規定但凡有孝廉品性的學齡人,在經過舉薦和考核之後,可以免除所有費用就讀官辦小學和中學,並且由國家承擔在讀書期間的所有生活費用。“時評”則是指在地方擁有良好聲譽,公認具備有過人的特性,比如有什麼小發明創造之類,經過舉薦和核查之後,同樣可以享受國家的教育補貼。
這兩個專案不止是在入學之前,哪怕是在入學之後有諸如此類的突出表現,同樣可以享受國家補助的待遇。
不過,為了防止有人弄虛作假、徇私舞弊,吳紹霆還制訂了一套嚴酷的法令,但凡發現違規造假騙取國家資源者,輕則罰款十倍學費,重則處以牢獄之罰。而所參與其中的官員,一律免職入獄,並永世不被官方機構錄用。
這五點內容就是中央政府重點著手的文化發展專案,雖然這些對文化發展來說仍然只是表層次的皮毛,但其目的是起到引導作用。中央政府能做的很有限,關鍵還是要政府與民間共同協力才行。
到了六月底,這套方案總算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