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進典型與先進知青代表會議
即使是“###”期間下鄉插過隊的人,也有很多並不知曉“###”前就有過知青和上山下鄉,但是,只要向他們提起邢燕子和侯雋,他們馬上會點頭說,知道知道,看來,知青還真是早就有了。
知青典型並不“典型”,他們未必全都是知青中最優秀的人物,但知青這一群體卻的確是因他們而聞名。
我們前面已多次敘述過這些先進人物,但典型已成為知青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則是60年代中央將上山下鄉作為一項長期任務之後的事。
從知識青年中物色先進典型作為榜樣,已經是動員知青下鄉的傳統做法。我們在第六章曾經提到,三年災害時期再次動員知青下鄉時,邢燕子、王培珍的名字一下子傳遍全國,對動員工作曾起到相當大的推動作用。1963年10月周總理發出“要長期地抓緊城市青年下鄉的工作”的指示以後,團中央作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
要大張旗鼓地表揚模範人物,立即同他們中的50到100人建立通訊聯絡。擬在明年“五四”召開全國城市知識青年下鄉上山積極分子代表大會,以便在明年夏秋掀起一個熱潮。《團中央書記處關於貫徹執行周總理對團的工作指示向中央的簡報》,1963年10月23日。
可見,這種“以典型帶動一般”的做法在他們已是輕車熟路。典型是人為樹立起來的,這一做法在當時不僅不為人們所諱言,而且還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中國青年》雜誌的社論就曾明確提出:
做青年工作大抓典型很重要。因為典型,都是活人活事活樣板,既有先進思想,又有先進事蹟,都是生動的具體的形象的東西,對青年最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也最容易被青年所接受。我們團組織是做教育青年工作的,當然應該經常向青年講革命道理。但是教育青年光靠講道理是不行的,一定要給青年樹立各種活的典型……這樣來抓典型運用典型,是突出政治的一種工作方法。《中國青年》,1965年第14期。
先進典型與先進知青代表會議(2)
這已經把樹立典型的作用,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樹立典型的具體操作這時也已係統化,一般是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根據上級佈置的任務來發現典型,闡揚它的重大意義;第二步是發現之後,立即深入下去,抓住不放,反覆落實,反覆推廣,使之在廣大青年中造成深刻影響。50年代最早出名的知青先進人物徐建春和60年代初的邢燕子,就是這樣被反覆宣傳而樹立起來的。直到“###”以後,每當動員知青下鄉時,各種宣傳媒介都要將她們再次抬出來。這時的她們,已經成為一種象徵了。
從1963年開始,樹立典型的活動達到了最高潮,甚至“###”期間樹立的典型,其廣泛性和家喻戶曉的程度,也無法與之相比。這一時期典型的突出特點,是“全面開花”,幾乎每一時期,每一地區,每一型別的下鄉知識青年,都有典型被樹立,被各種宣傳媒介“大張旗鼓”地宣傳。這是一個經全域性性的周密部署而形成的知青先進群體。十年###期間樹立知青典型的活動,則因缺乏這樣有效的運作而顯得零亂、沒有章法,再因政治局勢的動盪不定,難以對典型加以反覆推廣、反覆宣傳,後期更有一些典型陷入政治陰謀之中不能自拔,或者索性就是為某種政治陰謀而樹立起來的如“白卷先生”張鐵生,彼時再想造成60年代這樣轟轟烈烈的宣傳攻勢,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應該承認的是,先進典型中很多人,下鄉前就是學校的好學生,或是品學兼優的“三好生”,或是班級和共青團的學生幹部,所以在學生和青年中具有相當的威信。聽黨的話,心甘情願為黨的事業犧牲個人的一切,是他們共同具備的品質。每次動員上山下鄉,各地黨團組織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注意挑選這樣的學生,動員他們帶頭。作為一批下鄉青年中的骨幹,他們是聽話的,很多人就此自願放棄了升學的念頭。在從上海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知識青年中,就有相當一批這樣的“三好學生”和團幹部。他們往往還未離開城市,就已被樹立為先進典型,被宣傳為這一批青年的代表和榜樣。由於他們原來所具有的威信,也因為他們確實有高於一般下鄉青年的文化和思想素質,所以這樣的典型,對青年是能起到作用的。
但是他們自己,卻付出了青春甚至一生的代價。因為絕大多數典型並未能如邢燕子、侯雋那樣聞名全國,他們下鄉以後,往往就混同於普通知青,經歷著與普通知青並無不同的失落、波折和磨難。所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