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曾多次交鋒,均未達成全殲,這一回,冤家路窄,該是同他徹底算總賬的時候了。
部隊到位後,徹夜進行近迫作業,把交通壕延伸到離胡璉“老虎團”前沿只有幾十米的地方。我們又集中了十幾輛坦克和數十門105榴炮,38式野炮、4。2英寸重迫擊炮,炮彈充足,火力強大。戰士們還發明瞭一種炸藥包拋射筒,電影(大決戰)再現了這個玩藝,其原理和“二梯腳”爆竹差不多,第一響把一個三、五十斤重的炸藥包從筒中甩出去,飛行一、二百米,落在敵人陣地上爆炸。缺點是準確性很差,優點是威力比炮彈還大。每個攻擊連隊都有十幾個這樣的土造拋射筒。
攻擊令下,我們密集的炮彈、炸藥包下雹子一樣猛砸過去,“老虎團”陣地上頓時開鍋,多從瞭望孔看出去,破碎的鐵絲網、磚頭瓦塊夾雜著敵人殘缺的肢體,一會兒飛上去,一會兒落下來,足足持續了半個多小時,真稱得上翻地三尺,火燒連營。然後,打訊號彈,衝鋒!戰士們衝上去,突破口一帶根本就沒仗打了,如入無人之境,敵人死的死,傷的傷,沒死沒傷的被震暈了,炸懵了,端個掃帚,都能逮小雞似地抓俘虜,多少年都沒被吃掉的敵人吹得天花亂墜的“老虎團”霎時間土崩瓦解灰飛煙滅。黃維很快被抓到。胡璉搞了一輛坦克,乘著天黑人雜,鑽個空子跑掉了。算他命大,很可惜。
胡璉倉皇爬上坦克之際,一顆手榴彈在不遠處爆炸,他背部負傷,血肉模糊。坦克載著他落荒而逃,輾轉運到上海虹口天主堂醫院,由於救治及時,共從背部手術取出大小彈片三十二粒,有幾粒與肺、心“僅一紙之隔”,但終未觸及命脈,胡璉休養數日,舉手投足如初,遂以“更加飽滿的戰志和堅不可摧的信念,重新投入剿滅匪禍的戰場”。
胡璉向“總統”面獻“重整舊部,續為國用”之策。龍心大悅,當即任命胡璉為第二編練司令部司令,於新到的美援武器中,為其撥足三個軍的裝備。胡璉不負聖恩,即日起程,前往江西,收攏殘部遊勇,並獨出心裁,提出“一甲一兵,一縣一團,三縣成師,九縣成軍”的特殊徵兵構想,僅數月,得新兵四萬。在雙堆集徹底覆亡的十二兵團,又以另外一副面孔,出現在“國軍”的序列之中。
解放軍高階軍事機構,很快於敵營壘中重新發現十二兵團番號。戰場上,此類被全殲又再度恢復之敵,即便延用“王牌”標籤,一般均不堪一擊,戰鬥力與其“前身”,不可同日而語。故對敵新組建之十二兵團,未予足夠重視。
悲劇恰恰就發生在這“不夠重視”上面。葉飛的三野十兵團在千里入閩先下福州又向廈門發起猛攻之時,胡璉的新建十二兵團也從江西退至廣東的潮汕一帶。胡璉的任務原本是保衛廣州,眼看林彪的四野攻勢犀銳,為儲存實力,乃從汕頭悉數登船,其回撤方向無非是海南、臺灣、金門三地。十兵團情報部門已偵知胡璉正在海上,不排除去馳援金門,但最後判斷敵去臺灣的可能性為大。此時,金門島上只有敵李良榮二十二兵團二萬餘驚弓之卒,十兵團遂下決心,一鼓作氣再攻金門。
胡璉開始確是要回撤臺灣的,航至半途,接獲臺北電令,“去金門與李良榮換防”,方掉轉船頭,向金門進發。胡璉船隊剛剛駛抵料羅灣,解放軍在古寧頭的搶灘登陸也已打響,守方一個未走又來一個、平添數萬新銳,而攻方仍在按原計劃實施操作,形勢大利於守而不利於攻。交戰之初,胡璉對勝負之數並無把握,雙堆集的教訓太深刻,他不敢再冒空降敵前的風險,堅持蹲在船上指揮,以防不測。後來,發現解放軍船隻被焚,後援不繼,已成孤軍,才下決心棄船登岸,實施更大規模的反包圍反衝擊。金島三天大血戰,胡璉以傷亡幾乎相等的代價,吞嚥瞭解放軍登陸部隊三個加強團近萬人。無可否認,這是國民黨軍於三年內戰中被整師、整軍、整兵團地消滅了八百萬人馬之後,唯一一次殲滅性的勝仗,“大捷”於蔣氏政權風雨飄搖危如累卵之際。胡璉,很像一個在最後一分鐘乘亂破門的球員,使敗方未被剃光頭,為慘敗挽回了一點面子。
胡璉終於“凱旋”,他的“勝利”,使臺灣曠日持久地為之陶醉、為之傾倒。據說,也有一些一直大敗虧輸與“勝利”二字無緣的將領如湯恩伯胡宗南輩,出於眼熱不服的心態於背後竊議:古寧頭不過打贏了一場遭遇戰,算什麼“料敵如神”?胡伯玉趕得早不如趕得巧,這小子,就是他媽的命好。
命大、命硬、命好的胡璉,無可爭議地戴上了“金門王”的桂冠。“總統”兩度委以重任,要他到金門擔當戍邊大任。前後共八載,胡璉在金門不辭辛苦持之以恆